新浪财经

[中经网]2007年中国经济大事之--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8:32 保监会网站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10月31日发布第57号令,全文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目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同时废止。关键词: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关注程度:政府:★★★★★民众:★★★宏观影响指数:★★★★【点评】自我国1995年6月发布第一轮《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止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已经修改了三次,这次的新版《目录》是第四次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不断修订,始终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相适应。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始于以地域为核心的开放,从1997年发布第二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开始综合了区域与行业的对外资开放,开始划定鼓励6类,其中包括农业、适应生产需求的先进技术、适应国际市场以外汇为主的产业、综合资源利用、有助于西部等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法律允许的其他类;也划定了限制类,将那些与生产能力不适应行业列为限制类。本次的新版《目录》,我国形成了取消区域限制,变成以行业开放为主,兼顾以区域开放为辅的新格局。在今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近6年,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既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新版《目录》发出明确的信号,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新版《目录》修订涉及了五个方面内容:在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新版《目录》强调,在制造业领域,今后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在服务业领域,新版《目录》在全面落实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并减少原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同时对一些国内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传统制造业不再鼓励外商投资,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适用于外商投资项目。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外商投资资源综合利用,新版《目录》新增了相关鼓励类条目。对我国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允许外商独资勘查开采,限于合资合作,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的准入,不再作为鼓励类。在调整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方面,针对我国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等新形势,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配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此次修订,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不再列入仅“限于中西部地区”的条目。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持谨慎开放的态度,适当调整相关条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认为,此次国家对于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调整更加细化,充分考虑到了宏观调控、循环经济、产业安全等因素。在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新形势下,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是:不再实施单纯鼓励出口的导向政策。人民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张文春认为,《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调整,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质量。外交学院竺彩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目录》的出台,反映了中国国内经济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内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模式,包括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成果。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诉求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应当怎样利用外资,利用什么样的外资才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能否在国际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的变化趋势中,把握新的机遇,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新目录》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对这种“拐点”及其所带来的内在问题的及时回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林江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扩大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鼓励范围,是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的层面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国际再生产分工的低端。尽管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有望在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总体看来,我国还是粗放型的贸易结构,这主要体现为产品的技术档次和附加值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粗放型贸易并不具备优势,其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在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消失以后,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也将荡然无存。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作者:中经分析小组执笔:任朝霞[][41]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