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再看中国制造危与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2:20 第一财经日报

  12月25日,一向是西方国家的消费高潮时点。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都表明,在今年的西方节日购物季市场上,中国产品依然畅销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制造的儿童玩具,更成了小孩子们最喜欢的礼物。对此,欧盟一位高级官员感慨道:“如果离开中国制造的玩具,那么,世界上的儿童就会失去很多欢乐。”

  应当说,欧盟这位高官的感慨不是一种夸张。在历经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风波后,“中国制造”依然热销西方市场,其间所蕴涵的意义不言而喻。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自去年以来,特别是今年3月份以后,中国的食品、玩具等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一些人对中国产品“谈虎色变”、敬而远之。这不仅给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损失,更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信誉,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必须承认,中国出口到一些国家的产品中,有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然而,也应该看到,此番西方一些利益集团对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进行肆意炒作和恶意诋毁,带有明显的目的。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面对着“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抢占市场,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就业不受强烈冲击,一些国家的相关利益集团于是游说政府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并在一般的贸易管制手段,如税收手段、配额手段等不起作用的时候,采取技术性的手段对贸易加以限制和控制,在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某些利益群体的这种表现,虽然我们不以“阴谋论”看待,但也反映出他们对待“中国制造”还未调适好心态,缺少公正的眼光。

  尽管如此,对于中国产品存在的某些质量问题,中国政府此次是高度重视的,并以雷厉风行的态度加大了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今年7月以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政府相继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发布《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和《加强食品等产品监督管理特别条例》,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启动为期4个月的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还正式开始实施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和儿童玩具召回管理制度。截至12月6日,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12个量化指标大部分已经完成。目前,专项整治已进入检查验收阶段。中国政府也积极开展与国际的合作,向联合国有关机构通报产品事故和质量问题。特别是在近来举行的中日、中欧和中美经济对话中,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无一例外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中国政府的这些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国以及多个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

  当然,指望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和法制尚不健全,诚信意识还存在缺失,行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较差,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完全避免。解决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时间的,因为无论是提高技术水平,还是完善监管手段和执法环境,都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的配置、产业链条的构建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难界定症结究竟是出在原材料、设计、加工等哪个环节。这种情况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家往往会将责任推给下游。此次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风波,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企业在代人受过,有些是设计出了问题,但却说成是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过关,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就是美泰事件。

  总之,中国玩具等产品依然热销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市场,并受到儿童的青睐,说明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事实上,质检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近年来出口欧美国家的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因此,极少数中国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并不代表中国产品的全部,更不代表中国的整体形象,“妖魔化”中国产品在事实面前是不可能有市场的。与此同时,这一场质量风波也警示我们: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必须使质量观念深入人心,变成企业的自觉追求。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