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南“村村通” 强行集资还是自愿捐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乔国栋见习记者张春阳 根据河南省对农村公路的规划,到“十一五”末,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河南省早在2005年就投资60亿元用于全省公路建设,对村村通公路工程的补助标准,也由原来的每公里补助5万元提高到8万元,贫困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1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政府自筹。 然而,这样一个原本惠及农村的河南村村通工程,在汝南县却引起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一些乡干部疑问:“不足部分,由市县两级政府自筹,是不是找老百姓摊派?”一些村干部担心:“让每个村筹措的几十万元到底算是捐款还是借款?俺们垫的几万元是否能还我们?” 农民:修路为啥扣了我们的粮食直补款 2007年11月13日,汝南县留盆镇大余村二组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俺村每人扣99元,全村的粮食直补款都扣去修路了,干部把户口本身份证直接拿去扣粮食直补款。牌子上写的是市县自筹修路,咋着就成了我们集资了?”为何扣了?这位老人说:“群众不当家,上边硬扣,粮食直补四年了都没有见过现钱,有时候村里给点玉米种子。”同一组的余小留的爱人讲,他家四口人,扣了396元。有些村民也疑惑:“既然公示牌上说资金来源是省补、市县自筹,为什么收我们的钱比省、市、县加起来的还多?”有些村民们认为,修路是好事,既然摊派收了钱,公示牌上也应该写上“村民集资”才对。 留盆镇人民政府【2006】20号文件规定:2007年全镇“村村通”工程总里程42公里,每公里项目补贴资金10万元,需配套资金12万元,合计504万元。这504万元配套资金怎么来?镇政府是按照各村粮食直补土地面积人地各半的原则分解的。在留盆镇工作的人员(每人)应积极捐助:正科级干部不少于2000元,副科级干部不少于500元,股级不少于300元,一般干部、教师、职工不少于200元。文件还对承包地有人代耕的也做出了规定:代耕户承担其应缴纳的村村通工程筹资款。 农民是否交了大头?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的王仁杰不同意这种说法:村村通每公里省里拿出8万元到10万元,市财政今年没拿,乡财政拿出了很少一部分;村里出钱不是叫集资,而是叫捐款,政府是鼓励成功人士和农民捐款,但他们能捐出来2%就不错了,政府投资不低于90%。 县交通局副局长叶勇给记者提供的11月14日汝南县向上级部门的农村公路汇报材料上载明:三年来,县政府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了1500万元支持村村通项目建设,各乡镇通过多方筹集,累计筹措配套资金5512万元(含以工投劳)。2007年修建村村通项目152个,共438公里,总投资829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3957万元,县乡配套资金4338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村支部专题会议,共商实施办法,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村村通建设当中,号召广大干部群众捐资捐款。叶勇告诉记者,水泥路每公里平均造价20万元多点儿,柏油路是17万元左右。 被降职的村支书:贷款“捐款”还是没有完成任务 有意见的不仅仅是村民,村干部们也不满意。为完成县委县政府下发的集资任务,不少村的村干部只好从自己家里拿钱上缴,没钱的去借、去贷款。他们现在不仅仅发愁如何向村民们收款,更担心自己垫资的那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到底是捐款还是垫资,什么时候政府能够返还给他们。而如果因完不成任务而被撤职,那些钱就等于打了水漂。 留盆镇朱楼村原村支书朱喜民说,为了完成乡里布置的村村通捐资任务,他垫资了9.5万元,其中6.5万元是贷款。他见到记者时说,“信用社主任刚刚走,就是来找我催债的。”他们村的集资任务是265384元,现在只收了3万元,村干部垫资了10万元左右,离完成任务还差得远。虽然他自己贷款“捐了款”,但还是没有如期完成乡里规定的进度,因此被降职为副支书。 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留盆镇党委的“处理决定”:“在村村通工程实施过程中,朱楼村和留盆村行动迟缓,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力……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朱喜民做降职处理,同时对朱喜民、高峰等二位同志给予组织诫勉。责令在6月20日前完成总任务的75%以上,否则,将给予两位同志严肃的组织处理。” 处理的依据是留盆镇人民政府【2006】20号文件:各行政村应按照分配任务征收筹资款,对消极工作致使任务不能及时完成的村,对村支书进行诫勉,直至停职、撤职,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 无独有偶,金铺镇【2007】3号文也处理了几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干部:“在公路捐资阶段性工作期间,仍有个别村干部缺乏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视镇党委、政府的工作纪律于不顾,工作不配合,不努力,没能按期按量完成任务……经研究,决定对王新宽同志给予停止陈庄村村委会主任职务、停发报酬处理;对金赵村计生宣传员杨靖、康庄村计生宣传员宋连枝、霍寨村计生宣传员张金凤给予诫勉处理,在全乡通报批评。” 作为村干部,他很了解政策:“省里规定村里只有一事一议收15元的权利,现在集资也没有与群众商议过,难度十分大。现在自己垫资了8万元,如果完不成任务不让我干了,这8万元我找谁要去?” 留盆镇的十几位村支书集体找过县委书记讨说法,“但垫的款什么时候能还我们,书记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集资困难,一些村干部动了粮食直补款的心思 对于修建乡村公路等直接让群众受益的公益性事业,国务院明确表示,可以让群众自愿出资,但绝对不能搞强制性摊派,不得搭车收费,不得增加农民负担。《河南省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指导性原则和技术要求》资金管理规定中也强调,筹集地方配套资金时不得增加农民负担。 2007年8月13日,驻马店市县乡公路负责人丁永峰答《驻马店日报》记者问时表示:村村通资金来源一是靠省级交通规费补助资金,每公里8万元;二是靠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三是利用绿化权、路边资源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捐款;再者是通过民主协商的办法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自觉捐资、备料、出工投劳。 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呢?留盆镇何庄村的一位干部说:“我也是没办法完成任务,自己先垫资了几万,然后到每家每户收。电视上、文件上说的是自觉自愿捐款,但实际是强行摊派。大家都不愿意捐,你说啥办法?我只好到村民家挖人家粮食,推人家的摩托车了。” 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他也想在直补款上做文章,结果邻村的被告了,他们也就不敢了。但他又谈到,有的村还是悄悄地这样干,只要村民不告状就行。他对这个本来应惠及老百姓的“村村通”也有些牢骚:“你说,上面说是修一公里路需花费22万元,实际上不到22万元就够了。上边应该拨多少修多少,现在又来摊派了,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使干群关系恶化。还不让我们向上反映,乡里说见记者要先汇报,你说憋屈不憋屈?” 2007年5月23日,留盆镇党委36号文,对没有完成任务的留盆、朱楼、杨寨、王桥村给予通报批评,要求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扭转被动局面。同时通报表扬了这16个村。 集资困难,一些村动了粮食直补款的心思。一些乡、村干部因为收取粮食直补款受到就地免职等处分。 杨寨村老支书已经60多岁了,为了这个事情,他曾委屈得流过眼泪。“我们这个村按照村村通的条件,不需新修路。但是还得按照乡里的要求筹资。”他说,全村任务25.8万元,因为地少,人均要集资80元左右。他们村目前完成了23万元左右,其中村干部垫了11万元,村里林场拿了4万元,群众交了五六万。看到别的村动了粮食直补款,就也动了心思。但他们变通了一下:粮食直补款下来以后,不直接扣,先发到群众手里,再当面做工作,让群众把钱再交出来。“那天下雨,天黑时发的直补款,接着就去向群众要,赶巧别的村有人告状,我们撞上了‘枪口’。” 这位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支书还告诉记者,为了完成乡里布置的任务,他们的一位村干部无奈地向在新疆的儿子要钱。但他儿子不信任他,非要支书出面作担保不行,支书只好作担保,对方才勉强寄回来3万元。“但后来这个村干部还是因为收取粮食直补款被就地免职了。眼下,乡里催得很急,要求到明年元月10日要全部交清。全乡20个村有16个都扣了农民的直补款。不逼着农民交款,我们垫资的那部分怎能收回来?”至于自己的任务,这位老支书是靠借亲戚的钱垫交的,他说,现在亲戚天天逼着他还钱。 金铺乡的一位村支书告诉记者:全乡需要集资600万元左右,现在才完成了400万元,还差得远。“我把上面发的红头文件给别人看了,县乡领导就告诫我,说我是中共党员,怎么能泄密呢?” 县乡干部的说法 张楼乡副书记曹志军谈到集资现象时,他承认的确存在,全乡210万元的任务,老板们捐了100多万元,村干部们筹了一部分。县里让今年5月25日全部交清捐资款,张楼乡书记带头捐了一万元,其他乡干部三五千的也捐了差不多五万元。有的是在信用社借的,等以后乡里财政好了再还上。对于这种集资,他说,县委书记和县长也都在会上强调过,为完成集资任务,有的村的零散地、集体用地都典当了,村委、学校的房子都卖了。“按道理说上级规定的市县自筹应该是市县财政出钱,但现在都压到乡里了,乡干部都有怨言。” 曹副书记告诉记者,官庄乡书记、乡长因为动用了粮食直补款被就地免职了。“工作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干到科级干部,却因为修路被免,很可惜啊。” 纪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留盆镇开始动用老百姓的直补款,老百姓不愿意,反映了,就暂停了。村干部不高兴了,他们垫了钱,啥时候能收上来,很渺茫,村干部压力大,完不成任务就别干了。这位纪委干部也发牢骚说,上面配套资金要到乡里,乡里哪有钱?上级也不对,没有实力,修那么长的路干什么? 关于群众反映的修村村通强行摊派一事,汝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邵建民是这样解释的:今年全省村村通工程必须完成任务,时间很紧迫,汝南也不能落后,上级政策也有问题,省里补的钱还差得远,县里财政很困难,公务员津贴都没办法足额发放,所以乡村干部先垫钱修路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前两年对老百姓当时规定的是谁受益谁交钱,现在普遍是向老百姓集资。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