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食品企业陷入研发低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1:50 第一财经日报
“我们确实想自己做研发,但在现在的环境下,我们还是想先等等。”上海争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恬有些无奈地说。 日前召开的保健食品研发蜂会上,诸多国内保健食品企业对目前国内的研发环境表示了担忧,由于没有相关政策保护,同时产品评审风险不断提升,企业正陷入研发低谷期。而这种状况目前很难改善。 轻易模仿 “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有相关的政策对其专利进行保护,且在保护期内仿制是不合法的,但保健食品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一旦有企业研发出新功能或新配方,很容易会被其他企业模仿。”王恬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目前,一个保健食品新功能或新配方的研发时间大约需要3年时间,企业的投入约为50万~60万元。但同样的模仿只需要不到一半的投资,且投入市场的时间比研发短很多。 “跟风情况太厉害,所以谁都不希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恬说。 上海好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泰来告诉记者,事实上,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研发成果别人并不容易模仿,但问题是,目前国内很少有保健食品企业能做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产业链贯通,更多的则是在各个环节上单干,而这样的方式导致了企业即便有了研发成果,也很难保证未来的市场销售情况。于是,企业的研发热情大打折扣。 “保健食品整体的研发并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目前科研力量很弱,检验的标准也时常在改变。”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王成亚说。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曾颁布了《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鼓励生产企业对保健食品现有27个功能之外的新功能进行申报,但由于上述多种原因,两年多来没有一家企业对此进行申报。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很多都很雷同,尤其像免疫调节等功能,可以不做人体试验,申报费用和时间都少很多,宣传也容易,所以市场上许多保健品都涉及这一功能。”王恬说。 审批难度加大 事实上,保健食品企业即便有了新的研发成果,要想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记者从庶正康讯(北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获取的一份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全年共获批保健食品1231个,未批产品182个,审批未通过率为12.7%,相比2005年上升了53%。王成亚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保健食品的申报通过率更是降为约50%。 “花几十万元做研发,最后还未必能通过审批,那还不如花几千元报个食品批文,一样也可以卖得不错。”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安徽保健食品企业人士对记者说。 朱泰来告诉记者,目前很多专家在审评保健食品时,必须要求企业提供大量已有文献资料来对相关功能进行证明,虽然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产品更安全,但也让未有文献证明的新功能成了审评盲点,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 而面对诸多限制研发的不利因素,企业之间却表现得比较无奈,除了呼吁外,更多企业保持观望。 郭艾琳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