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甘肃新农村建设面临历史性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访十七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

  ■十七大代表看“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系列访谈(五)■本报记者杨毅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甘肃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70%的西部欠发达省份,“三农”问题始终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进行了专访,以了解十七大后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的举措和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时报:甘肃省农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通过多种途经对农民增收问题有所解决。甘肃目前如何把握新形势下的新机遇?

  刘伟平: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部署,我们将首先把握好、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

  近年来,中央和甘肃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投入力度和惠及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十七大之后,会继续加大力度,落实好中央和省上的这些政策,对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对我们自身工作来说,应当着力解决个别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把政策用足用好。

  中国经济时报: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此,甘肃是如何理解的?

  刘伟平:这正是我们要把握的第二点,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们要抓住国家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难得机遇,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抓紧规划建设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争取将甘肃的优势研发领域纳入国家的总体布局。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集聚、整合和有效利用;健全管理、保障、科研机制,完善科研教育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逐步建立起研究开发与普及推广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甘肃农业生产力水平,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中国经济时报: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您认为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甘肃应如何体现?

  刘伟平: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充满光明的艰巨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就目前的甘肃而言,应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这也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三点。

  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培育出了一些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初具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具备初中级加工能力、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产业化发展上还存在三个难题:一是有特色没规模;二是有规模但加工水平低;三是有技术但普及程度不高。破解这些难题,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最根本是要走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路子。

  中国经济时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发展成果也应当由农民共享。为此,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据了解,甘肃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主体地位正在得以体现。那么,从省委、省政府的指导角度看,尚需开展哪些工作?

  刘伟平: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其目的是人民生活富裕,也即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那么在尊重并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省委、省政府根据十七大精神和要求,在工作的指导上,将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按照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完善好规划。完善规划必须使规划和当地产业发展相衔接、与土地、水资源等承载能力和永续利用相适应,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阶段性任务。二要把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更加关注民生,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效。三要加大对试点村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机制,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县级政府整合资金的能力,真正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益。四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协调管理,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五要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总结扶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并继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办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扶贫开发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