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太子山上林如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 05:07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久别的老战友重逢,孟广江发现,大家都变老了。透过苍苍白发,难忆曾经的青春容颜。

  老战友们在太子山林场一转,却发现,山变绿了。眼前一片郁郁苍苍,遮天蔽日,当年的荒山秃岭已然不见。

  他们是太子山林场的第一代创业者,经历了一个国有林场50年山河巨变,也见证着这里生态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上山灭荒

  太子山北倚大洪山,南接江汉平原,曾经也是森林茂密。老人们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汽油弹将整个山头剃成了“秃头”。

  1957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太子山林场。100多名省地机关干部,1000多名来自10多个省的移民和武汉知青,浩浩荡荡开进了太子山,孟广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当时的太子山满目荒山,草比人高,血吸虫遍布其间,唯独缺少树木和人烟。“那其实就是一片荒草坡,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孟广江说。

  孟广江和他的战友们“先治坡、后置窝”,一镐一锄地开山劈石,大力发展用材林,引种广东马尾松。当时业内有“马尾松南种北移幅度不得超过2度到3度”的定论。经过无数次尝试,太子山人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1963年至1974年,全场累计营造马尾松62816亩,主要荒山在这个时期得到绿化。

  1971年,太子山开始大面积营造杉木,改变了“江北不长杉”、“荒山秃岭不长杉”、“阳坡不长杉”的观念,逐步形成了现有的八大片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

  如今,太子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80%,亩均蓄积量5.2立方米,大大高于全省亩均2.1立方米的水平。

  下山办厂

  绿化荒山之余,太子山人开始探索发展之路。

  林业生产周期性长,逼迫太子山人跳出林业办产业。他们开始在林间套种猴头菇,并于1982年创办全国首家林场制药厂,把猴头菇加工成脑宁糖浆,其产品畅销全国。

  太子山还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每立方米松树原木,卖出去价格最多600元,而加工制成建筑模板,每立方米木材却能创造近2000元的价值。

  随后,机械厂、家具厂等企业也相继建成,成为太子山重要的产业支柱,成为林场职工就业的新渠道。

  但是,太子山的发展也曾走过弯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靠山吃山的太子山人办起砖瓦厂,这一办就是20多年。尽管为改善林场和周边农村住房条件作了贡献,但是留下的生态伤疤却难以磨灭。

  开山炸石的隆隆炮响惊破了太子山的宁静。整个太子山最多时有六七座碎石厂同时放炮,伤痕累累的青山在无声哭泣。

  路在何方

  进入新世纪,太子山人找到了科学发展之路。

  2003年,太子山林场管理局毅然关闭了砖瓦厂、碎石厂,并着手恢复植被,进行生态修复。林管局局长代新平说,经济效益要给生态效益让路。

  太子山林场主要种植人工用材林,每年都有采伐任务。但是,多年以来,林场一直坚守一个原则,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目前森林年生长量约1万立方米,年采伐量却压缩到6000立方米。

  与此同时,林场职工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这是因为木材涨价将近一倍,量减收入不减。同时,木材加工、制药等替代产业解决了职工的就业,伐木工人放下斧头进厂上班。

  代新平告诉记者,未来太子山木材经济的替代产业是生态旅游,因为每接待一个游客,就等于少砍一立方米木材。

  自2003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后,太子山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收入200多万元。代新平说,2009年,武(汉)荆(门)高速将通车,太子山与武汉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武汉后花园”的愿望将会变成现实。“到时候,不需要采伐一方木材,莽莽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代新平充满憧憬。(记者 甘勇 通讯员 涂定卓 赵辉)

  特别关注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