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涨价考验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07: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新闻】岁末,盘点时刻。在美国韦氏公司和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相继评选出年度热门词汇之后,一场中国年度世态汉字的评选在国内一些网站正悄然进行。据相关网站组织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2/3的投票者认为,最能反映中国2007年度世态的汉字应该是“涨”。即将过去的2007年,较之让人同情的黑窑工、假假真真的“周老虎”、炒得沸沸扬扬的《色·戒》,人们还是把描绘这一年变迁的词汇集中到了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件上面。

  【评点】说到底,人们关注“涨”,其实关注的倒并不是涨价这种市场现象,而是涨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这个“涨”会不会引出其反义词———“降”,也就是说,“涨”声一片之后会不会引起生活质量和产品质量的降低。

  物价上涨了,可以缩减生活消费支出,这是一种主动的“降”,而产品本身的质量下降,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一种被动的“降”。后者更会让人感到气愤。毕竟,猪肉、面粉、食用油等产品涨价有其合理的市场理由,除了期待包括种植、养殖在内的农业生产实现增产以扩大供给,以及国家出台措施对市场进行适当调控。对此,大家指望与自己直接打交道的商家发发善心,别搭车搭得太离谱了。然而,如今放眼市场,该涨的不该涨的全都不落空地搭上顺风车了,这倒也罢了,最可恨的是有些商品价格涨了,分量反而少了,还有些商品的质量也差了。比如在某些大学网站论坛上流传的批评食堂饭菜的帖子说“包子咬开是馒头,馒头乍看像土豆,蚂蚁上树腥难寻,素炒豆芽蚁变肉”等等,虽说有些夸张,但也是现实的一种写照。如果就此找商家评理,人家也振振有词:谁让现在什么都涨价了呢!

  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商品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涨价应该是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但一些商家借此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尤其是在通过涨价已经保证了自身利润的前提下仍降低质量,则既不合理也不正常,反倒是彻头彻尾的欺骗了。如果说涨价是对市场的考验,那么这又何尝不是对商家诚信的挑战呢?《中国质量报》

佚 名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