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调查]对“承德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19:50 中国产经新闻

  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 对“承德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本报记者 沈海佳

  通讯员 朱守仓报道

  如何使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迅速而稳定脱贫,是各级党委、政府心系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承德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集中用于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转移就业,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被称之为“承德扶贫模式”的特色扶贫之路。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承德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36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15万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36.3%。全市8个县中,有6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承德市的贫困人口多居住在地处偏僻、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继续通过开发本来已经很瘠薄的土地资源发展传统产业难以使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如何开辟一条较为实际、富于长效的扶贫新路,成为摆在承德市有关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扶贫方式主要是乡村干部帮助农民谋划项目,上报审批,资金随项目走,统一组织、分户实施。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投入过于分散,形不成规模,一些项目本身效益不佳,农民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效果常难如人意。投入多、脱贫少,且脱贫又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达不到长期稳定脱贫的目的。

  承德市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转移劳动力,才能将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劣势变为优势。把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放到突出位置,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从外部看,近年来,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地处经济圈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带,对初级以上技术型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大大增强;从内部看,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达45.2万人,转移空间十分广阔。

  但由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没钱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绝大多数低技能或无技能。针对这种情况,承德市以通过系统培训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特别是2004年以来,得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承德高级技工学院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滦平县职教中心等4所学校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今年承德市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涉外劳务培训基地。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共投入培训资金1350万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8696人,其中国家培训基地培训3597人,就业方向主要为北京、天津和省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较好地实现了“三高(高就业、高稳定、高待遇)”就业标准,达到了输出一批、稳定一批、脱贫一批的目的。

  承德市把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政府‘埋单’、转移培训、面向市场、稳定就业”的扶贫新路。

  整合资源,搭建转移培训平台。承德市政府拨出800万元专款作为启动资金,将职业培训中心、职中、农广校、大中专院校等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教师互聘、专业互补、实习基地互用、长短期培训结合和信息互通共享,充分发挥资源利用效率,同期培训能力达到1.5万人。

  多元投入,启动“零费制”培训。针对培训对象为贫困学员采取了 “补、减、筹、缓、贷”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定单培训,实行“三制”保障就业。“定单培训”有针对性设置培训专业和制定招生培训计划;“回访制”、“招回制”与“提高制”完善就业情况信息反馈网络,确保了受训学员“出得去、留得住”。

  整村推进,逐步实现全员输出。承德市每期招生都在各县确定两个重点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避免零敲碎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实现一村整体脱贫的目的。

  强化管理,努力树立劳务品牌。目前,全市技能培训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校一品的格局。在北京、天津一些从事电工、焊接、无线电装接、数控机床等技术性工作务工人员,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承德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扶贫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长远而现实的意义。在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稳定就业的根本手段。一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正好成为切实提高农村贫困劳动力素质的有效载体。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拓展农民致富空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是一种有效措施。几年来,“出来一人,全家脱贫”已成为共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留守农民人均占有农村耕地等资源的数量增加,间接增加了农业收入。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有效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有效缓解甚至避免“民工荒”的同时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农民转移就业的收入返投农业生产,均可以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使部分土地集中起来,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又将推动农业人口陆续迁入城镇,使农村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壁垒,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是促进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有效措施。培训转移的农民通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环境,有利于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道德、法律意识,逐步摒弃“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事实证明,许多转移农民“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厂子,几年带富一个村子”,这已经成为培训转移农民返回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的生动写照。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