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年终报道]货币政策十年转身 “从紧”化解潜在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8日 07:53 经济参考报

  十年一轮回,2008年的货币政策再度转向,从“稳健”走向“从紧”。但是,这一政策导向的变化并非突变,从“稳健”到“从紧”最重要的在于力道把握。展望明年的货币政策调控,如何把握“从紧”力度,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将是关键。

  1997年,中国尚未摆脱通胀和过热的阴霾,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沿用“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调。然而,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陷入了通货紧缩的泥潭。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地增长。但是,自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信贷、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国家开始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今年二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经历连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后,

中国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但同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投资过热倾向、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结构性不平衡、贸易顺差依然上升、
人民币升值
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等都令人担忧,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艺术、智慧。

  对此,今年以来,央行10次上调准备金率,五次提高利率,六次发行定向央票,紧缩力度不断加大。日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提出,明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发布的报告表示,明年货币政策趋向是,坚持“从紧”操作,化解潜在风险。报告认为,目前经济在诸多因素的支持下已经积累了较强的内生性增长动力,经济运行过热风险远远大于降温风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化等风险也不容忽视,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报告认为,明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价格型工具将唱主角,应考虑加大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使用频率。过去,我国货币政策比较注重数量型调控,但今年频繁动用的数量型工具并未显出明显效果,原因在于,近两年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显著增强,在货币供给强内生性的影响下,数量型工具的效果受到了限制和削弱。

  报告表示,央行需要改变单一的加息模式,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搭配加息的方式、幅度和时机,相机行事。首先,如果消费价格指数及其他宏观指标远远高出预期,那么加息幅度应该超过27个基点,反之亦然。其次,为应对目前存款负利率、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银行可用信贷资金减少及“短存长贷”的矛盾,应选择不对称加息方式,使存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以引导居民增加储蓄存款,缓解银行业流动性风险压力。最后,应进一步放宽存贷款利率上浮、下浮空间。

  对于汇率政策,报告认为,适当加快

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对稳定物价、扩大对外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在国际资源能源价格上涨的形势下,本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商品进口价格,从而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冲销成本的降低也会减少被动增发的本币数量。二是人民币升值使得为冲销外汇而被动发行的基础货币数量减少,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一定保证。三是人民币升值将会迫使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的厂商退出,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四是人民币升值之后,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不能仅仅理解为对冲。货币的大幅对冲以及信贷控制,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操作的重点,应当是迅速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从而放弃对大规模、持续性对冲的依赖。

  从目前的整个政策操作看,结构调整和改革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不是货币政策领域或者金融领域可以完全推动的,央行的对冲操作和信贷控制,成为货币政策越来越依赖的重要政策工具。一个原本只能用于短期操作的、用于为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赢得时间的政策工具,因为结构调整的进展有限、总体改革推进的力度有限,反而会成为宏观调控日益依赖的政策工具。摆脱这种对于货币对冲的过分依赖,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应当成为当前防范通胀、防范经济过热的重要政策导向。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