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全球通胀考验各国央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 02:00 第一财经日报

  

油价和粮食价格高涨引发了全球通胀,上周五美国和欧盟公布的CPI数据都大幅上涨 CFP图 制图/张逸俊
    油价和粮食价格高涨引发了通货膨胀在世界各国蔓延。

  美国劳工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1月份CPI上升0.8%,远超10月份的0.3%,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涨幅。

  而欧盟统计局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3.1%,创下了自1997年1月该数据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仅如此,新兴市场国家也不约而同地警示了通胀的到来。11月份,越南通胀指数高达10.0%,印度尼西亚为6.71%,巴西的 IPCA通胀同比指数在11月达到4.19%,11月俄罗斯的通胀水平预计将达11.1%。

  油粮推升全球通胀

  对于目前全球通胀形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国际油价上涨是此番全球性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今年11月,国际原油价格突破了100美元的关口。虽然目前WTI、布伦特和迪拜的原油价格已经回到了80~90美元左右,但对建立在石油消费基础上的欧美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而且,今年以来几乎所有农作物都达到价格顶峰。《经济学人》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现在的粮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是这个指数产生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仅仅2005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了75%。

  事实上,粮食价格的上升同能源价格也有很大关系。国际能源价格的上升使得农民放弃种植粮食转而进军生物燃料市场,同时美国推动的生物乙醇计划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装满一辆SUV车油箱所用乙醇需要消耗的玉米量,足够供一人吃一年。

  这些价格上涨迅速传导到消费品上来。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报告显示,11月份能源价格较10月份上升5.7%。汽油价格大涨9.3%,电力价格上涨0.6%。

  而占CPI约1/5的粮食价格上涨0.3%,连续第二个月保持这样的幅度。稻米的价格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具体原因有稻米出口国的歉收而导致的供应紧张,同时稻米消费国需求不断加大。

  而欧盟统计局在声明中表示,运输燃料、取暖油以及牛奶、奶酪和鸡蛋对总体CPI的升幅贡献最大。其中,食品价格涨幅从3.8%升至4.3%。

  政策之间寻找平衡

  面对现实的状况,欧美金融决策的压力开始加大,需要在多种政策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是通胀水平的上升需要通过提升利率来降低风险,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信贷吃紧需要注入流动性以缓解危机。

  “伯南克一直强调要关注信贷市场的风险,并非常注重防范信贷市场的恐慌。如果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金融市场的恐慌对下行的美国经济是雪上加霜。政府并不需要改变经济周期走势,但需要减缓经济下行的波动,在政策上会更注重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博士对此分析说。

  虽然欧洲面临的通胀问题更为严重,且欧盟委员会预计,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保持2.6%,明年增速将回落至2.2%,2009年该数据将进一步降至2.1%,但欧洲央行面对经济减速、通胀增加、欧元升值等多重压力有些犹豫不决。

  不过,他们仍将应对信贷危机作为当务之急。欧洲央行12日宣布了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其他央行联合向金融机构注资200亿美元的计划,以保证急需现金的欧元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供应。

  “通胀仍是欧美国家所关注的主要经济指标,只是欧美国家目前对次级债所导致的信贷危机较为偏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彭兴韵对记者表示,“不过在次级债危机下,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注资,还是可能将流动性最终转移到消费领域。”

  不会产生真正滞胀

  尽管欧美通胀水平的上升增加了全球通胀跳出潜伏期的危险,但是在全球产品供给没有出现瓶颈的状况下,对全球通胀的预期仍是警惕而还未上升到担忧地步。

  “如果把通胀原因进行分解,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均可以引起通胀。目前石油和粮食价格虽然上升,明年出现全球价格上升、增速减慢的可能性仍存在。但目前全球产品供给并没有出现供给瓶颈,所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滞胀’。”张斌表示,“现在最为担心的还是美国经济的下滑。”

  IMF在最新的2008年《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中,也没有将通胀问题作为明年经济的最大威胁。

  虽然在年中的报告中,该组织希望全球经济体应持续关注通胀状况,但这份最新报告则强调称,与4月份和7月份时的预期相比,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金融状况和内需已成为更大威胁。相应地,来自通货膨胀和石油市场的下行风险则小于以往,同时全球失衡造成的风险规模基本没变。

  该报告认为,“信贷紧缩”和美国住宅市场低迷的影响,可能处于温和与严重之间的任何程度。由于这场危机与住宅市场的关联,并可能伴随着

证券化信贷市场中信心的丧失,以及对银行业体系健康造成的影响,其后果可能比之前设想的要严重。汪时锋 丛玫

    相关报道:

    全球通胀风险未减

    全球通胀压力加大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稳定物价

    发改委: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通胀

    谢国忠:弱势美元泡沫 全球通胀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