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水上交通安全救助体系将形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20:19 中国产经新闻

  

水上交通安全救助体系将形成

  本报记者 贺民报道

  11月25日,第25号热带风暴“海贝思”袭击西沙、南沙海域,几十艘中外渔船和上千名渔民被困,情况十分危急。交通部先后出动三艘专业救助船、两艘渔政船、一架专业救助飞机及海军舰艇赶赴救援。历时8天的海上救援终于圆满结束。而这其中的种种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

  根据海事部门统计,今年1-10月份,在港口吞吐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5%的情况下,全国一共发生水上运输船舶

交通事故372件,死亡345人,沉船228艘,经济损失3.89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2月11日,交通部副部长黄先耀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表示,海上应急工作与其他应急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应急工作往往是在风大浪高等恶劣情况下进行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二是由于救助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对救助设施、人员自身的要求高。三是涉及单位、部门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错过最佳救助时机。

  而在此次救助过程中,我国交通部门发现,救助船舶老龄化严重,航速低、数量不足; 海上消防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应对重大海上溢油事件装备严重不足;缺少应对水上重大突发事件的抢险打捞船舶和装备等诸多问题。这几大方面表明,虽然近几年我国救助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明显差距。

  在谈到中国未来海上安全监管和救捞队伍建设问题时,黄先耀说,在救助能力建设方面有这样几个措施:

  第一,进一步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我国目前已经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2005年建立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目前,沿海11个省区市和长江干线,都成立了海(水)上搜救协调中心,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专业救助力量、军队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上搜救体系。

  第二,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渤海湾等六大重点水域的设施布局和装备优化配置,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溢油控制清除装备和抢险打捞装备,加快沿海港口、长江干线水路交通应急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第三,明确发展目标。到2010年的搜救发展目标是:重点水域的监管和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水上

交通安全和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海上人命救助成功率保持在93%以上;距岸50海里内重要海域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内河主要通航水域的重要航段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45分钟;重要水域和沿海主要港口一次溢油控制清除能力达到500吨。

  黄先耀说,除此以外,交通部门还制定了2020年远景目标,相信通过努力,到2010年,我国的海上搜救能力会明显提高。到2020年,我国的搜救能力和水平基本达到或者说接近发达国家的搜救水平。记者贺民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