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政策累积效应初显 紧缩之手还需加力(2007-12-13 14:08:1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8:52 保监会网站

  央行12月10日公布的11月份货币信贷数据显示,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增幅比上年末高1.93个百分点,比上月下降0.63个百分点。今年11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74亿元,同比少增1062亿元。一个“下降”,一个“少增”,让人深切感受到,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后的累积效应已然初显。尽管如此,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出炉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该数据几乎达到了此前专家预测的最高点,并创出11年来历史新高。实际上,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今年3月份的3.3%一路上扬,自8月份开始CPI更是连续4个月保持在6%以上,不仅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体会到物价上涨的压力,而且CPI这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在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其被关注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面对有过热迹象的中国经济,面对一时难以收回的流动性,今年以来央行其实一直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5次上调存贷款利率,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5%,多次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努力对冲外汇占款造成的流动性,同时特别国债也开始发行,组合性的货币政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缩之势。但是,人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从2003年开始,银行信贷就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特别是到了2007年,其增长速度更是出现了“加速度”,持续远离预定目标。如果说信贷增长的数字令人担忧,那么通胀的压力更不容小觑。当前,金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个“下降”,一个“少增”虽然显示出收回过剩流动性有了可喜的成果,但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仍呈增长态势。在经济过热的诸多原因中,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和货币投放过多仍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货币政策从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当天下午,央行召开党委会强调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紧接着,上周末,央行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加大收紧力度。有专家指出,明年治理流动性过剩的任务依然艰巨。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有多种工具,包括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等,都有宏观调控的效果。2008年货币政策可能还会像2007年一样使出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十八般武艺”。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4.5%的历史高位,尽管仍可继续上调,但上调空间不可能大于今年。10月份以来央票利率的大幅上扬,就被市场视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上调的补偿。此外,汇率工具比较灵活,但如果有预期地加速升值必然导致海外热钱涌入,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管理的难度。显而易见,每个工具都有优缺点,在使用时要衡量利弊取舍,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在经历连续多年GDP两位数增长后,我国经济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有专家指出,当前金融系统中出现的大大小小危机和困境,一小部分是金融系统本身产生的,另一部分是整个经济体系所出现问题的映射。也就是说,只要出现问题,往往会首先在金融上反映出来,但事情的背后不单单是金融系统本身的问题。有经济学家认为,应对流动性过剩,仅凭各项政策的单独实施,效果非常有限,必须依赖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因为,无论是外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是税收政策,某一政策的出台都只是为了实现各自特定的政策目标。为了解决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内外结构失衡问题,不仅需要运用弹性的外汇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而且需要利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配套的税收政策来改善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失衡现象。[][41]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