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创新:提升监管有效性——江苏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纪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7:34 中国质量新闻网
成果检索 截至12月初,江苏已经全面完成了12个100%的目标。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23万多人次,检查经营主体近23.8万个,查获案件8570起。县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到基层检查发动13769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近1100万份。
江苏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进行现场督察 截至12月初,江苏已经全面完成了12个100%的目标。 专项整治行动之初,江苏省就提出了认真落实“三个一”的工作要求,即检查对象一个不漏,确保实现无缝覆盖;检查项目一个不缺,确保全面掌握情况;检查态度一丝不苟,确保情况真正见底。 为了落实“三个一”,江苏省质量技监部门将创新融入监管工作的每个环节。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列入考核 据江苏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政府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考核,是专项整治工作最突出的创新。 无锡市从8月份开始,通过与所辖市(县)、区政府签订《质量立市工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将质量工作提升为考核基层政府的5项基本“硬杠杠”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每年评选2~3家质量管理过硬、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企业或组织,每家奖励100万元,把专项整治与质量立市结合起来。 针对企业利用标准打“擦边球”、降低质量标准、区域性恶性竞争严重的情况,无锡质量技监局从标准做起,把食品安全的指标项目缺陷消灭在标准备案过程中,对960项企业食品标准进行了清理,其中新修订215项,作废65项。 徐州市政府出台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分工职责和任务,并结合年度考核,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徐州市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结果纳入综合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定综合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各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区域性质量问题监管创新 区域性质量问题一直是政府关心、企业关注、群众关切的难点。江苏在专项整治中针对13个问题突出区域,实行挂牌督办。 盐城市共组织对阜宁地条钢、大丰小油坊等10个产品进行了集中整治,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区域性质量安全隐患。盐城联动打假千里行活动覆盖到9个县(市、区)端掉制假售假窝点23个。据不完全统计,该市各执法部门普(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户)9000多个,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00余起,查获假冒伪劣产品标值金额达千万元,并举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假冒伪劣食品、药品集中销毁活动。 镇江各部门围绕工作目标和重点,先后出动执法人员25600多人次,检查生产、销售企业和经营户85500家,查获案件495个,涉案货值达5775万元,严厉打击各类产品质量违法犯罪行为,整治了一批区域性重点产品的质量问题。 丹阳市针对界牌地区汽车配件无证生产和假冒品牌等问题,组织汽配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市、县两级质量技监部门集中了4个稽查中队进驻界牌,对汽配企业实施分区监管,对汽车配件产品实施重点整治。经过深入整治,共查获假冒品牌的保险杠、灯具等汽配案件13起,涉案货值40万元。 在淮安市,前置把关服务被列为淮安市政府2007年度政府创新项目。淮安质量技监局积极创新稽查执法工作方式,精心打造服务型执法机关,对重要建筑工地和重点技改工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实施了前置把关服务。淮安市已对市区城市水利排水工程等7个市政工程和企业技改工程进行前置把关,监督产品涉及水泵、低压开关柜等八大类,产品总金额达1770多万元。通过前置把关,查出无生产许可证、未经3C认证、伪造质量证明文件等各类有质量问题的建材和设备货值达340余万元,为业主和企业避免和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达220余万元。 因地制宜制度创新 如今,在无锡,外送快餐质量和服务也有了标准。 无锡新区快餐企业占全市的60%,日供应快餐10万份以上,然而快餐质量不容乐观。对此,无锡质量技监局新区分局紧紧抓住专项整治时机,积极与区服务业发展局、区社会事业局及有关部门协调制定《外送快餐质量与服务规范》,用制度保证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快餐。 常州市金坛质量技监局按照“四定”原则(即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对食品等重要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派驻驻厂监督员,实行驻厂监督员管理制度。驻厂监督员对食品等重要产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全面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原辅材料来源的合法性、质量保证、溯源措施等,定期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发现质量安全隐患第一时间上报。 宿迁市首创食品安全隐患挂牌整改制度。按“滚动排查、分级挂牌、限期整改、验收销案”模式,宿迁市制定了《食品安全隐患分级排查办法》,详细列举4大类65种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按照风险大小和危害程度,将隐患分为4个等级,并对隐患级别认定方式作出具体规定,增强隐患排查整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1月28日,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公安局驻宿迁质量技监局警务室”和“宿迁质监法制庭”。质量技监法制庭的设立,为专项整治中的案件审理、听证、行政复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规范化设施条件,在加强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沟通、积极消除化解行政争议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警务室的设立,对于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打击力度,提高办案效率,维护法律尊严起到了重要作用。 连云港与山东省日照市、临沂市质量技监部门签订了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区域协作备忘录。建立了省际区域协作机制和互认机制,消除省际间市场壁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巩固发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建立执法协调机制,保护该市企业在两地的合法权益;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构建学习交流平台。 分类动态电子监管创新 轻击鼠标,苏州辖区内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电子分布地图、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动态情况在电子地图上一目了然。苏州市利用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动态监管软件系统实行分类动态电子监管。 苏州全市9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划分为95个责任片区,由88名专业监督员、140名乡镇(街道)质监员对口负责。一方面,根据企业规模和生产条件、质量状况,将企业分为A、B、C、D四级。对目前全市260家A级企业以支持发展为主,帮助企业争创各级名牌和国家免检资格、“省双信”等荣誉。对B、C级企业,在采取帮扶措施促使其规范生产的同时,通过检测、巡查等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D级企业,建议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其关停并转。另一方面,根据食品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程度,将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所生产产品分为红、黄、橙三类。红类产品包括肉制品、乳制品等7种;黄类产品包括饮料、大米等15种;橙类产品包括糖、味精等11种。对列入红类的生产企业,即使属A级行列,予以重点监管,以突出风险控制。按产品类别和企业级别,以相应频次对食品企业进行日常巡查,督促企业重视质量控制、依法生产。巡查信息记录建档,作为企业质量诚信情况的重要数据,对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按期回访。今年,全局系统及乡镇(街道)质监员共出动巡查人员3928人次,对全市1150家企业进行了巡查、回访,其中巡查1964次,突出了纵向跟踪,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 小作坊监管方式创新 众所周知,小作坊监管成为专项整治的难点和重点,江苏不断创新小作坊监管方式。 江苏宜兴用厂名、厂址和“本产品限在本乡镇范围销售”两个小标签破解了小作坊产品如何界定销售范围的难题,该举措已在全省普及推广。 宿迁按照“作坊申报、政府认可、承诺公示、强制检验、限区销售、质监监管”24字方针进行对小作坊进行整治,破解小作坊监管难题,专门制定了《食品小作坊加工点管理办法》、《中高风险食品小作坊挂牌整治办法》。 淮安市淮阴区的粉丝、涟水县的豆制品、金湖县的蒿茶和蛋制品等都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食品,大部分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类型,规模小、卫生环境差、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高。该市按照“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模式进行试点,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检验、统一品牌的“五统一”新型监管模式。 盐城市盐都区朱庄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全村从事豆制品加工的有111户,从业人员300多人,均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作坊式加工点,市区75%的豆制品来自该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豆腐村”,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生产环境差、设施简陋、质量意识淡薄、安全隐患较多的共性问题。对此,盐城市质量技监局主动会同盐都区政府,从引导和帮扶的角度出发,提出“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检验、统一供气、统一品牌”的整治思路,把这些小作坊整合改造成生产过程规范、产品质量达标的联合型企业。 日常监管模式创新 “老年人不会记台账、水产熟食台账难保存、进货台账易丢失”等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南通局从小处抓大工作体现创新,解决了面上大批类似的“代表性”问题,有力地推动了100%目标任务完成。 蓝红两色的标语在泰兴市企业随处可见。蓝色标语用于按要求规范经营的企业,红色标语用于存在相关问题,需要落实整改的企业。该举措被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累计印制警示标语4500张。 泰州市为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管理,经过调研,设计“三本台账”,即《原辅料进货使用台账》、《食品添加剂进货使用台账》、《产品销售台账》。3000余套“三本台账”紧密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台账的形式加强关键点的质量控制,为日常监管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记录。 宿迁在日常监管中,探索实施“三环四率监管法”,效果明显。该局严格把握工业企业“实地核查—整改回访—跟踪督察”三个监管环节,确保获证工业企业监管的“四个百分率”,即获证企业实地核查率达到100%,整改企业回访率达到100%,整改问题消除率达到100%,县区局回访企业市局跟踪督察率达到100%。“三环四率监管法”有效形成了工作闭环,划分了两级监管责任,解决了以往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重准入轻监管”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获证企业证后监管有效性。 “三上”在江苏成为特色创新。“三上”即上手、上档、上墙。上手,就是将《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文件、12个100%整治目标、有关常识性的内容等编成宣传手册,发至基层干部以及每一个监管对象有关人员手中,让他们切实掌握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熟悉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上档,就是建立健全监管对象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产、经、销等各个环节的索证索票记录,做到任何质量问题都能追溯到源头,查得出是哪个企业生产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上。上墙,就是要求监管对象的两证一照、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全部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监督,推进企业规范化管理。 扬州在向全社会公布首部《扬州市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之后,在“三上”的基础上提出 “五上”(上手、上档、上墙、上报、上网)。上报,是将小作坊签订的承诺书、与名优企业签订的帮扶协议书、名优企业签订食品质量安全倡议书全部在报纸上公布。上网,是建立了扬州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信息网,及时上传整治工作动态、各部门整治情况、上级部门要求,统一平台对外发布信息。 在江苏,专项整治工作不仅仅是领导高度重视,而且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发动,连村委会、居委会的力量都发动起来,每个协管员、信息员、巡查员的作用都发挥了出来,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基层延绵不断的力量成为取得专项整治工作胜利的重要基石。 蔡美萍/文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