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形象低估”到“形象溢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7: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不久前由某杂志主办的“2007(第六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围绕“繁荣时期的领导力”这个年会主题开设了几个分论坛,其中“中国制造的形象溢价”主题论坛颇为引人关注。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制造”这个符号在国际社会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背景下探讨如何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实现中国制造的“形象溢价”,显得十分必要。

  如果说此前关于中国制造面临问题的讨论多停留于产品、企业、监管以及事件等具体层面,只是一种“危机公关”,那么关于中国制造“形象溢价”问题的提出,则表明中国企业界、产业界、学术界、政府层以及全社会对中国制造的思索已经转入更深、更长远的战略层次。这或许意味着,经过深思之后的努力,根本性地提升中国企业、中国制造形象的局面不久就会打开。

  其实,中国制造走出当下“形象低估”的困境,实现其应有的“形象溢价”,最关键的还是要完成三个进步,即:先是企业进步,然后是社会进步,再就是整个国家进步。而中国制造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这三个层次的问题。从全球分工来看,中国企业实现品牌溢价道路尚远,虽然为世界制造了价廉物美的产品,但在全球市场的角色只是“底层工人”的形象;一旦个别企业的产品出了问题,整个中国制造都受连累,这表明中国社会整体经济环境还有待改善,外界以偏概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基于对中国社会的陌生;中国制造仅仅依靠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还不足以变得尽善尽美,在经济以及科学、艺术、体育等各领域尚未出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形象代言。

  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比较幼稚,暴露出过多的被动性、依赖性和软弱性,这从许多企业应对危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在历史上,日、韩在应对质量危机时,都体现了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共同特点,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纷纷加大在国际市场的品牌推广力度,而政府只是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仅对企业的危机应对提供必要的政治和外交协助。而中国的企业在应对危机时,却更习惯于或者说从骨子里希望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就像一个在外面受了委屈跑到家里把家长拉出来要说法的孩子,自己既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也不知道深入检讨反思,这种将压力转移的思想和做法虽可以使自己得到暂时的保护,但长期下去所形成的“政府依赖症”,只会对企业成长发展有害。

  从社会层面看,目前影响中国制造形象的问题在于,整个社会为中国制造提供支撑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有时甚至还存在反作用力。比如,中国的一些媒体还缺乏向世界表达话语权的能力,在应对危机时没有发出让全世界尊重和引用的声音。不光媒体,消费者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对国货似乎一直抱有一种偏见,这与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形成鲜明对照。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中国只靠企业和商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社会整合,形成社会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文化产业、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也包括社会民众觉醒。

  因此,从长远看,实现中国制造“形象溢价”,企业是主体,社会是保障,政府是后盾。而在企业、社会和政府这三者之间,也需要形成一个互动的纽带。企业以社会公民责任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各阶层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为其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政府在加大对企业监管力度的同时,逐渐将解决市场问题的主导权过渡给企业,尤其在处理危机时让企业演主角,自己集中精力做好经济政策、搞好国际关系、引导社会舆论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制造从“形象低估”到“形象溢价”,已经面临了巨大的危机,当这个危机过去时,接下来要迎接的一定是一个伟大的转机。

胡立彪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