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4:07 证券日报
集中抛售三个月 H股泡沫消退 闫立良 在经历了9月和11月的集中减持后,12月外资减持H股再掀高潮。香港联交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仅在12月6日和7日,外资通过抛售相关H股的套现金额就已超过40亿港元。这些被减持的个股集中在招商银行、中国远洋、中国石油、上海石化、南方航空等大盘股。 在分析减持原因时,一家创新类券商的分析师认为,从香港股市目前的结构来看,H股比香港本地股票和海外公司的股票已经溢价很多,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联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瑞银继12月3日减持578万股后,再于12月6日,以每股36.37港元,减持招商银行183.6万股H股,其持股量已由8.03%减至7.96%;同样是在12月6日,其以每股平均价26.627港元、4.933港元,分别减持中国远洋374.769万股H股、上海石化1142.74万股H股,持股量也分别由5.03%减至4.89%、7.14%减至6.65%。 此外,该公司还于12月7日,以每股5.198港元,减持上海石化1562万股H股,其持股量已由6.65%减至5.98%;同日,瑞银以每股9.99港元,减持南方航空952万股H股,其持股量已由5.72%减至4.91%。此前,该公司于11月29日,减持中国石油6959.1068万股H股,但未披露价格,其持股量已由6.2%减至5.87%。 另一家金融机构花旗于12月6日,减持中国石油约1.638亿股H股,但未披露作价,其持股量已由5.47%减至4.69%; 上述减持完成后,外资仅在12月6日和7日就套现超过40亿港元(此金额系根据香港联交所部分公开信息计算得出)。 此前的9月和11月,中国远洋、中国石油、中国铝业等H股均遭到了外资的减持。作为中国铝业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铝业的减持行为较有代表性。该公司以17.34港元价格,一次抛售了所持全部中国铝业股份,套现20亿美元。与当初投资时花费的1.8亿美元至1.9亿美元相比,美国铝业的获利非常丰厚。 从联交所披露的资料来看,多家机构或策略投资者近期曾大手减持H股股份,其中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在11月上旬曾经密集减持中国远洋、中海集运、南方航空等H股,年初以来的累计套现额度已经接近40亿港元;邓普顿基金于11月12日减持逾1.6亿股中石化,套现逾26亿港元。相比之下,影响更大的应是摩根大通的减持行为,本月初以来摩根大通曾大手减持马鞍山钢铁、中国通讯服务、中海集运、中国国航等多个行业的H股,部分H股的持股比例已降至5%以下,减持规模与2004年12月的集中减持行动相当。 就外资的减持行为,上述分析师还认为,这些机构或者策略投资者认为相关H股股份已经处于高估状态,因此在市场出现调整迹象之后便及时减持股份锁定获利,避免进一步的下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手笔减持的同时,一些外资机构近期大规模增加其在H股市场上的持仓比重,大唐发电、马鞍山钢铁、广深铁路、江西铜业等均被大量增持。 近期长江实业再度减持中资航运股,并在中海集运回归A股前大笔卖出公司股票。对此,中海集运董事长李绍德解释说,公司已经充分注意到近期在H股市场发生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长江实业及和黄都是中海集运3年前在香港上市时引入的企业投资者,持股时间比较长,现在的股价对于它们来说应该是相对合理的。 该券商分析师对李绍德的解释表示认同。他表示,从12月6日外资减持的H股来看,其市场估值均处于相对高位,再则中国远洋、中国石油刚刚回到A股市场,而上海石化则面临股改,或许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外资的抛售套现。这种减持行为并不能说明外资机构已经看空H股。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