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盘点经济金融热点 展望2008发展大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 03:55 金融时报

  程瑞华 王晓欣 黄丽珠 柳立 姜欣欣

  编者按 2007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全国上下正在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热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刚刚开过。值此之际,本报分三至四期推出“圆桌对话”栏目,用通版集约报道的方式,盘点2007年经济金融重点工作和亮点,对2008年经济和金融热点、重点工作进行展望,特别是对如何做好这些重点工作建言献策。

  为此,我们约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和从事这方面实际工作的领导者,请他们发表见解。真理的燧石只有在敲打中才能迸发出火花,各种观点的碰撞,能产生更高级的智慧,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完善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依托专家,面向大众”。我们以此种方式来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专家连线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金融学家曹尔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说明政策的着力点已经转移到货币方面,这对于经济和金融来说,既是机会,又是挑战。

  首先,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仅是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还有一个大力发展

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问题。

  现在的主要矛盾银行贷款的比重已经过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过小。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能不能发展,不仅导致金融改革的滞后,其直接后果是一切过剩的流动性都卡在银行的瓶颈上,表现为巨额的存差。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这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旨所在。

  只有发展结构齐全的金融市场,有了丰富的金融商品,真正开拓出流动性的需求,才能把银行方面的货币调动到资本市场上来,在更大范围内用发展虚拟经济疏解过剩的流动性。

  第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央要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扩大消费需求”。不仅有“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运用投资来满足消费,培育消费,充分用好流动性的问题。

  中国正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投资有旺盛的需求,但是分析今年前10个月固定投资的数据,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只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却增长28.6%,其中可能存在着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势头。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投资”、地方政府盲目建开发区的行政主导性投资,确实要防止投资反弹。但是,对于有利于民生、有利于满足现实的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培育未来的消费能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用好流动性,应当放手支持。

  同时要看到,投资与消费又是互相联系的。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很旺,需要加快住房和某些公共设施的建设,引导居民的消费升级。政府提出增加

廉租房建设,保障民生住房的供给,是满足居住消费的正当途径。中央强调改善民生政策,政府将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适当的投资增长,扩大这方面的消费。

  第三,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同时要“理顺价格体系”,表明政府已下决心使资源价格市场化。今后,不少重要产品将难以避免价格的上涨,这很可能会加剧通胀和通胀预期,居民可能要适应一个时期温和的通胀。这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将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最近这一时期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同日益庞大的贸易顺差及资本账户盈余有关。在资本项下货币不能实现自由兑换的一段时间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加快金融改革,创造条件实行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已经到了真正应该考虑的时刻。

  记者访谈

  加大紧缩力度的同时应注意调整结构

  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近10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如何看待这一明确表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接受本报专访,阐述了他的个人观点。

  记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央行在年内已先后5次加息,9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手段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此外,央行还积极运用了"窗口指导"、特种存款等辅助性手段。在今年诸多措施出台之后,为什么本次会议仍然明确强调明年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呢?

  郭田勇:虽然今年以来,央行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应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但就生成机制而言,社会流动性有可能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常态,这就势必成为引发银行信贷扩张、物价及资产价格上涨的根源,并有可能推动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并要求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由此看来,央行日前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幅度为1个百分点,打破了以往每次只调0.5个百分点的惯性,这既是对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贯彻,也显示了央行紧缩货币的决心。同时,由于每年年初银行贷款一般会增长较快,因此,央行选择12月25日开始上调准备金率,将有利于抑制明年初的银行放贷冲动,以保证2008年的经济工作有一个健康平稳的开局。

  记者:央行所采用的紧缩措施确实可以在总量上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但由于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您认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呢?

  郭田勇:目前,国内所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具有结构性的特点:一方面,在股市、房市等投机氛围强烈的环境中,资金十分充裕。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市和股市,寻求快速的套利机会,带来了资产价格的持续高企。另一方面,创业环境中流动性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创业环境不够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尚未建立,资金不愿意流向中小企业和农村,以致中小企业和新农村建设融资难问题"涛声依旧"。

  因此,我们应注意到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特点,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在采取紧缩措施同时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殃及无辜"问题,实现既可以有效治理流动性过剩,又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融资需求的目的。例如,可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的计划单独管理,以区别对待;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加以发行定向央票和提高利率来改善宏观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针对不同银行的贷款投向发行定向央票,从源头控制住流动性向过热部门聚集;同时提高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来减缓"储蓄搬家",压缩过热部门的利润空间;通过窗口指导,促使商业银行改变信贷投向结构,将过剩的流动性用于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农村信贷市场。

  从紧货币政策要内外兼顾

  流动性过剩是当前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经济增长偏快、物价上涨较快、固定投资增速,都是流动性过剩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明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已经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央票净增约1万亿元。央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应该说是有成效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不仅表现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宽裕,也表现在基础货币投放等环节上,单纯从银行这个节点管理流动性很难完全见效。记者与丁志杰教授就未来内外兼治的从紧货币政策展开讨论。

  记者:请您具体分析一下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情况及引致的结果。

  丁志杰: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源头。200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并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这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货币被动投放过多。早在2005年,外汇占款就超过了基础货币,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惟一净渠道。截至9月末,外汇储备在过去5年里增加11850亿美元,由此投放的基础货币超过9万亿。今年前9个月,外汇储备就激增3673亿美元。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货币政策操作将依然处于被动对冲的地位。

  过去的一个共识是,国际收支顺差是国内经济结构和内部失衡的反映。现在的发展态势表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也是一种失衡。外部失衡具有反作用,已经严重影响到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等内部均衡,加剧内部失衡的程度。

  记者:那么,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就不应单单加大调控力度,更要扩大调控的广度,统筹兼顾内外均衡的调节。您认为着力点在哪里?

  丁志杰:我认为应把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在结构性调整难以短期到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从紧,要适当矫枉过正,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弥补结构性缺陷。

  第一,树立大货币政策观。继续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信贷窗口指导等工具,抑制流动性过剩。除此之外,应把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统筹兼顾,彻底扭转流动性过剩的势头。

  第二,发挥汇率政策的调节作用。发挥汇率的贸易调节作用,应关注有效汇率,而不仅仅是双边汇率。在日常汇率管理中,对篮子汇率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下大力气解决升值预期惯性难题。要继续坚持自主、可控、渐进的原则,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汇率弹性,提高汇率日波动幅度,让市场机制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尽快实现汇率向均衡水平的调整。理顺汇率和经济基本面的关系,汇率机制应该能够在特定阶段汇率走得更快些,扭转单边升值预期,引导汇率行为反映经济基本面状况,避免市场预期对政府意图和政策的依赖。

  第四,引入外汇储备约束机制。为抑制储备过快增长造成货币投放被动,需要有计划地控制外汇储备规模,规定年度、月度新增储备上限,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和藏汇于民,分流部分顺差。

  治理过剩流动性是重要目标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货币政策“从紧”,针对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河证券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

  记者:货币政策从紧应该就是减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实际上中国经济近期的所有矛盾和不平衡,包括经济过热、投资过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贸易顺差、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两防”,等等,都与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度有关。那么,请您分析一下过剩的流动性的来源及其治理。

  左小蕾:过剩的流动性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是银行体系的信贷周转创造的货币。中央银行货币执行报告公布,9月末的货币乘数是4.46。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发出100元的基础货币,到9月末就变成446元,创造货币346元。而且今年以来,在中央银行全额对冲外汇流入的情况下,今年的新增货币应该绝大部分来自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所以,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首先要加大控制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减少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速度和能力。这对“两防”的直接效果是信贷规模降低,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有利于防止过度投资加速经济由偏热向过热转化。对“两防”的间接影响是减少流动性,进而对过剩流动性造成的所有的不平衡都应该有缓解的作用。第二,过剩流动性是各种类别的外汇流入结汇形成的货币。可见,如何遏制这些资本流入就成为改善流动性过剩压力、“防过热又防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记者:有观点认为,加速人民币升值或一次性大幅升值,可以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资本流入;可以降低贸易顺差,减少新生流动性;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改善国内通胀水平。对此,您怎么看?

  左小蕾:我认为,在目前美元贬值,各大中央银行前后注资或降息拯救次贷危机、全球流动性过剩、次贷风险导致资本从各主要证券市场流出的国际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大幅升值,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遏制资本的流入,可能会鼓励更大的资本流入。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国外。国内的升值预期是人云亦云地“炒作”更多一些。特别是资产类的市场上,人民币升值成为资金不断流入支持价格上涨的重要理由,投机资本有非常大的动机不断强化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记者:从以上您的分析可以看出,正确地分析和对比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及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应该成为我们经济形势判断和政策决策的重要借鉴。对此,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左小蕾: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主要来源于内部的结构和体制的矛盾,加速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可能是解决当前国内外矛盾的正确途径。但是,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略。对于美元贬值,世界各主要中央银行注资降息拯救各自金融市场,而促进经济增长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进而过剩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的现象我们是不能控制的。靠中国单方面的力量,比如人民币升值,去化解外部因素带来的压力可能也不现实。在目前中国国内经济体系中充斥着各种复杂矛盾,特别是通货膨胀,内部结构问题显现货币贬值压力大的现状下,中国可能承受不了国际社会转嫁的更多的升值压力,也可能承担不了其他国家调控政策带来的后果。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双边和多边对话机制,充分协商,争取一个有利于各方协调发展的、共赢的局面。

  调节社会总需求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专家连线

  保持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适度 加强抗风险能力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

  外贸“差额”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都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顺差与外汇储备成为一国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但管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并不是一国经济发展和抗风险能力的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应当是贸易顺差的“适度”或外汇储备的适度。如果“顺差”和“储备”两个环节超过一定限度,其负作用便凸显,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外贸“差额”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都是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存在因果关系,二者在国际收支平衡中所占的地位和所处层面是不同的。

  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存在不同的策略和原则,有效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策略和原则是指:其一,不是追求表面指标而是追求实际效应。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是一切策略和原则的精髓,过度注重国际收支的“指标平衡”则是一种片面的思维。其二,主动调节还是被动调节。总体上,关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行为不应是“迫于无奈”,而应当提前预知,主动出击。为此,我国目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框架如下:

  其一,在理念层面,“顺逆”皆可,适度为好。应当转变观念,不要总以为顺差是好的,逆差是坏的,否则就是教条主义。对于经常项目中的终极消费品而言,顺差可能意味着本国财富的增加,而逆差可能意味着本国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于生产资料、技术、教育类生产性“消费品”,顺差可能意味着贸易对象国生产能力的增强,逆差则意味着本国生产能力的增强或储备的增加,这将从长远上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本项目来说,顺差和逆差更是表象,重要的是看哪一国的投资收益大,这是由资本的特性所决定的。资本作为金融品,属于虚拟资产而非实体资产。当一国资本稀缺时,顺差对一国发展是相对有利的,而逆差则相反;当一国资本充裕时,或许逆差也无妨。“逆差无妨”甚至“逆差是好事”的证据很多,比如,如果所投资的国外企业属于具有外部负效应的污染型企业或高耗能型企业,逆差大点是好事。再如,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很大,国内的资本尽量留在国内投资则是一件好事。相反,如果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小或金融衍生品的投资风险较大,顺差大点则是好事。或者从结构上来说,有些项目我们鼓励本国向国外投资,与此同时,有些项目我们应当积极吸引外资。

  其二,在操作层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顺应时势,改革汇率机制。我国汇率改革势在必行。二是经常项目方面,应当落实结构调整的策略。出口方面,从质上来看,对“三高类”企业实施减小正面激励措施,而对“三低类”企业则加以正面鼓励;从量上来看,提高出口产品单价,采取“厚利少销”策略。对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者则配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以及提升工资水平等措施,抓住时机构建和谐社会。进口方面,则与出口相反,应多进口一些容易有负外部效应和高耗能性产品,同时多进口一些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初级或中间产品。三是构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公司,启动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机制。特别是要发挥外汇储备富裕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筛选投资目标,以获得战略资源、获得高收益、引进高技术、提升国内创新能力为目标。

  扩大内需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

  要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因此,扩大内需问题就是影响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一个重大战略政策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稳中略快的态势。从需求层面看,消费、投资和出口均有强劲增长。前10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5%。目前,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仍然失衡。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了41.6%。

  消费、投资、出口不能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就不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就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努力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才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国内需求还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拓展消费市场。一是要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二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拓宽消费领域,拓展城乡消费市场。三是要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实行鼓励消费政策,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应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重点。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目前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消费需求增长;需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进一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拉动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

  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专家连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必须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其生产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方式。节能减排必须依靠企业的参与,需要政府设计经济激励机制,而单纯依靠关停并转一些污染大的企业是达不到这样治本的效果的。

  因此要促进节能减排的真正落实,必须建立一整套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如开征环境税、发放环境补贴、建立排污权市场、设立环保信贷及生态基金等等。

  我国由于经济的不合理增长,企业对大气、水源的严重污染,这些因素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开发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节能减排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这些措施不仅能防止明显通货膨胀,保持经济良好运行,更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好方法。这也正是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财政部科研所博士后李全:

  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之后的第一年,多数省区市没有完成年度目标,2007年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在完成当年目标上有困难。因此,2008年节能减排目标的落实,对实现该项政策的“十一五”规划意义重大。目前支持节能减排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没有形成,一些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能够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损害的成本和供求关系。而且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法制建设还不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将“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作为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作为当前经济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的重大问题,将“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将“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记者访谈

  理性认清当前形势 有效控制全面通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并指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本报采访时,明确认为: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防止明显通胀及采取的政策导向是正确的,反映出中央对当前物价形势的准确判断。

  记者: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增幅6.9%,创下了近十年的新高。您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的主要压力来自何处?

  连平: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我们对中国历史数据的分析显示,CPI的同比变化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时间上大概滞后12个月。2006年M2年增长率达到18.1%,为近三年最高。2006年货币供应过快为2007年的物价上涨创造了货币条件。2007年一开始CPI就一改前两年的平稳运行格局,逐月攀升;同时,从10月份开始PPI也露出上升苗头,11月PPI同比涨幅达4.6%,创近两年新高。表面上看,食品类特别是粮食和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动力,但其背后则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流动性过于充裕的大背景。

  记者:在您看来,明年经济运行中可能存在哪些容易引发全面通胀的因素?

  连平:虽然央行加大了调控力度,但2007年M2增长仍然偏快,今年前十一个月平均增幅为17.6%。只要货币量过多,就不能小看某些偶发事件的作用。一些看似局部性的价格上涨(特别是关乎日常生活的商品)容易使人们产生通胀预期。因此在明年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当关注下面一些因素:

  首先是粮食价格存在上涨压力。尽管短期国内粮食价格上涨得到控制,粮食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由于国际上较低的粮食库存、强劲的需求增长,以及化肥和能源价格的上涨,都将使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可能持续存在。明年不排除由于国际粮价的传导而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的可能。

  其次是国际高油价可能会导致国内燃料价格上涨。受今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攀升的影响,我国已经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预计明年国际原油价格继续高位运行,国内燃料价格有继续调高的可能。

  记者:当前物价上涨的状况是否表明全面通货膨胀的出现?大幅降低物价上涨率是否应视为调控的重点?

  连平:我认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从历史水平和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目前物价上涨还处于较温和水平。

  因此,应当明确当前的重点不是要大幅降低物价上涨率,而是要稳住目前的价格水平,防止进一步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此,总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要并用,并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要进一步加大对冲力度,防止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而导致货币供应增长进一步加快;除继续运用加息手段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以降低资源进口成本;有效控制关键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

  专家连线

  多方着手稳定物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志:

  今年下半年我国的CPI出现过快增长的现象,尤其是11月份6.9%的CPI增幅,已达11年的最高点。此轮物价上涨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因素:目前国际上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与资源问题,尤其是目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徘徊在每桶百美元的边缘,因此各国开发新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而采用新型的生物能源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一些产粮大国开始加速粮食向能源的转化趋势,由此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发生变化,以及部分农产品供给减少,如美国的玉米等,进而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再加之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这就成为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外部因素。

  因此我国要防止明显通胀,必须在开发新能源上下功夫,特别是加强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压力的资源因素。财政部科研所博士后李全:

  由于中国CPI权重构成的特殊性,通胀的判断比较隐性。前10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5%。2005年以来,中国消费需求年均增长保持在12%以上,并出现了逐步加快的形势。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仍然失衡。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了41.6%。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当前,中国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目前,中国的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因此,通过增加消费提升有效需求,促使经济进一步向好发展,将会成为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根据这些政策调控,上述数据将会得到优化,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8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都将明显高于前几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5%,GDP增速将有所回落,预计可保持在接近11%的水平。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记者访谈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8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指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研究员何德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货币政策由“稳健”调整为“从紧”,财政政策继续“稳健”,这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调控任务作出的适时且必要的选择。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下,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所面临的任务是什么?

  何德旭:明年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任务依然相当繁重。其一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包括综合运用财政支出、税收、国债发行、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其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财税政策体系,特别是要积极研究出台促进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产业发展、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工程的财税政策。其三是着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要求,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综合运用贴息、农业保险、投资参股、信贷担保等各种财税杠杆,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低保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等。其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改革,建立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其五是努力增收节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活动;加强预算执行工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和行政性经费支出;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把日常财政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记者:“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何德旭:可以预期,这一“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付诸实施,将为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进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将极大地促进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有助于缩小贫富收入差距,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还有必要提及的是,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国债政策、国家购买性支出的调整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共同发挥控制流动性过剩和物价上涨的作用,如前一段已经运用的以特别国债发行的方式把国家的超额外汇储备转为可运用的外汇资产,达到直接和间接收敛流动性的目的。另外,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也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和操作预留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特别是,如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还需要增加从紧的力度,那么财政政策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跟进。在这个意义上,“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可以认为是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快速增长的最适当方式。

  防止经济增长过热 保持平衡较快发展好势头

  专家连线

  好字优先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好字优先,科学发展,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虽然今年GDP的增幅可能达到11.5%,但是国家已明确认识到经济增长不能只强调“快”,更要强调“好”。

  因此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统一上来,而高能耗、高污染造就的高增长,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从长远来看必将束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秦池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国务院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求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金融业应该有能力也有手段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企业施加影响,只要紧缩以至切断这些项目的资金流,就可以加快“双高”项目的转型或退出。金融业如何把资源有序地引向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使这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有效的金融资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则是开辟金融业服务新领域、创新金融业服务方式的有利时机,也是对金融业把创新成果引向主战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

  金融资源的协调、稳定、持续和有效运行,依赖于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金融业有效运用资源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金融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控制信贷规模是为了经济总量的有效增长,是要把资源用在更有发展潜力、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金融业要时刻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和谐,培育和发扬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自觉地贯穿于金融活动之中。

  金融业要深入领会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任务,必须提高金融业科学决策的能力。我国货币政策必须与其他各项政策有机配合和全面协调,才能体现政策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一是金融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才能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效应,特别是金融政策同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至为重要。二是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相互协调。三是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相互协调。四是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相互协调。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和对内价值的统一,决定于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稳定人民币币值,对内防止通货膨胀,对外防止币值估价失误,要有整体的政策论证和全面的政策协调,绝不可以顾此失彼。五是政策导向与业务流程的相互协调。政策目标和政策界限为业务发展和业务操作提供了方向,政策效果只有贯穿在业务流程之中,才会体现政策的可操作性,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由此可见,贯彻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必然要求金融业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要把各项金融资源引导到国家持续发展的战略上来。

  财政部科研所博士后 李全

  人均GDP反映了一国或是一个区域的富裕程度,学界常以其作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最基本指标。该指标不仅是个人劳动生产率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比较,不仅在于GDP总量所表现的综合实力,更在于GDP均量所反映的人民收入富裕程度。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的总量名列前茅相对容易。中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但如果按人均来算,即便到了2006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911美元,是美国的4.34%,如果根据2005年度的1740美元,则排名全球128位。如果把人均GDP和经济结构的综合年代差理解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年代差距,那么,2001年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综合年代差约100年。

  与提升有效需求息息相关的人均GDP发展计划,正是为了促进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这也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方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人均GDP翻两番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再辅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保障、初次分配的公平化、反腐倡廉的深化,就必将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可见,我们要跨越总量和人均这双重门槛,已经具备了坚定的政治条件和体制条件。

  预期随着企业退休金的提高和低保收入、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仍会保持稳定上升局面,同时,即将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和扩大经济适用房覆盖范围等政策将进一步稳定城镇居民的消费预期,对储蓄率的提高形成一定遏制,提升其实际消费需求。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将对其直接提升有效需求能力,为消费增长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明年将实行新的税法,两税合一后企业的所得税率将从33%下降到25%,这将增加企业的税后利润,除了对员工工资的提高增加额外刺激外,同时也可能促进集团消费的快速增长。在奥运举办期间,政府消费都会出现快速增长局面。在宏观经济景气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下,将会继续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奥运景气”等中观趋势,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需求将延续偏旺增长的态势。

  加强房地产调控 鼓励扩大内需投资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

  房地产投资作为固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调控效果差强人意,其原因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治理房地产投资过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应对过热进行结构化调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过度市场化,因此要限制享受型需求,打击投机性需求,改善保障住房不足的状况。

  其二,打破房地产金融过度依赖银行模式下所产生的“市场制造机制”和“价格的联合维涨机制”,是为房地产过热发展降温的“釜底抽薪”的方法。银行业在房地产金融中长期处于高度垄断地位,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资金60%-70%来自于银行。这种模式带来如下效应:一是市场和价格的制造效应。银行既给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资金,又给房地产需求者提供按揭贷款,这是典型的市场制造机制。二是“价格的联合维涨机制”。这是指所有的市场主体都希望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的机制:银行不希望房地产价格下跌,否则会成为不良资产。政府不希望作为公共产品的银行业产生信用风险。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维持高房价来获取高额利润。购买者希望维持高房价获取高额租赁费和转手差价。由此可见,发展多层次房地产金融制度,才能降低房地产金融的强信贷依赖模式,从而降低市场制造效应和价格高企的单向运行效应。

  其三,改革汇率机制,降低热钱对房地产市场的追捧效应。管制资金可以釜底抽薪,直接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应当是在降低经常项目顺差的同时,增加资本项目的逆差。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纪尽善: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各种制约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产业、行业、项目,包括科教文卫、煤电油运等项目,坚持“五个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各种重大项目的投资都应努力扩大。对这些项目投资的增长和扩大,都应实行积极的鼓励政策,扶持的优惠政策,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

  此外,政府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推进中部崛起中,还应进一步发挥公共投资的功能,扩大政府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教育和科技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等重点项目和领域的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记者访谈

  加大利率汇率调整力度 严防经济过热和整体通胀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基本调整政策和改革方向,为明年国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的各项任务真实地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日前,记者就落实综合调控的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观、严防经济过热和整体通胀等热点焦点问题与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靖进行深入交流。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洞察到我国经济经过数年的高位运行呈现升温过热的趋势。提出了若干纲领性决议,尤以货币政策从紧的对策目标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它的深刻含义在哪里?

  王靖:它意味着党中央要以内外紧缩之举来熄两头过热之火。

  岁末年终,在最终的经济数据尚未敲定之时,仅就十月乃至十一月可统数据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全年处于高位运行:投资与信贷总量、通货膨胀率、GDP增幅、资产价格溢价均已达到十年高位;经济内外失衡日显;流动性过剩不减,呈“四高、一过、两失衡”的态势。

  以高投资,大量信贷放款,居高不下的房地产,股市的资产膨胀以及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为表症的内热和外汇储备高企,“双顺差”不降,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贸易摩擦的加剧为代表的外热,形成了我国目前经济的内外失衡局面。货币政策决策层今年一直对内热极为关注,尤对通货膨胀甚表担忧。

  在经济工作报告中,决策层已将利率和汇率的改革任务明确地提出,货币政策应是解决经济内外平衡问题的关键。要提倡协调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互动,不可单一,更不可相悖。加强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政策,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和波幅是对利率政策措施的强力补充。它可以有效地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

  记者: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价格一直处于扭曲之态。在利率和汇率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您对明年在这两方面的改革怎么看?

  王靖:可以预计,明年在这两方面的改革力度要加大,关联性也会加强。

  具体来说:首先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人民币的基准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存贷款利率仍需不同步上调,居民储蓄存款相对CPI指标不能为负,这也是保护大多数储户利益,营造和谐社会的要求。当然同时控制CPI上涨,降低通货膨胀也是另一方面的措施。存贷款利率非同步上浮,可促使银行改变经营模式,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更快地步入国际银行的竞争行列。然而上调利率时也应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和银行信贷的链条连续性,更要注意不可引发以套利为目的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加速流动性的过剩。所以,利率变动应统筹兼顾科学定价。尤其在来年紧缩信贷的初期可采用监管部门窗口指导的行政措施。此外,央行要加速利率市场化的实施进程,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为利率政策协调并用的一种相互配套的政策手段就是汇率政策。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