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7年国际形势的特点和趋势(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年终特稿■王嵎生

  2007年转眼即将过去。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开始盘点一年来的国际形势及其走势。有些人强调美国日益加深的困境和相对衰落;有些人十分关注和担忧美俄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以及欧洲一些大国主动向美国靠拢的趋势;还有些人突出议论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严峻性,以及大国的合作与竞争状况。当然,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及其影响也是议论的重点之一。对中东形势、美国后院拉丁美洲“格瓦拉精神”的传播和“查韦斯现象”,以及朝鲜与伊朗核问题的评论也不少。越来越多的评论支持“中国机遇论”观点,但认为“中国威胁论”的阴魂未散,有时还改头换面,以“赞歌”形式出现。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

  2007年,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发展趋势如何?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凸显,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比美国一些“未来学家”预言还要快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头十年左右,很多人向往并认定,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但同时又认为,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太强大了,美国霸权至少还要维持50年,甚至更长;世界多极化只能在曲折中缓慢前进。

  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并非如此。这里我们姑且不说政治上美国“一超独霸”难以为继,也不谈“单极稳定论”正在破产的一面,只谈经济上力量对比日益明显的变化。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跨国公司追求最大利润的驱动,特别是“信息无国界”和“高科技无形之手”的推动,近几年来,世界多极化不是在缓慢地发展,而是在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赶超,无需以百年计,相对说来是更短了,也更快了,力量对比也随之发生迅速变化。本世纪之初,谁会想到世界大国关系和中美关系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呢?谁会想到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能有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呢?谁会想到中国的(官方)

外汇储备竟然跃居世界第一呢?谁又会想到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如此迅速呢?

  继迅速兴起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之后,2007年又出现了经济学家们看好的“远景五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还没有包括拉丁美洲的智利、

墨西哥、委内瑞拉,亚洲的东盟和东北亚,以及东欧、中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据权威统计资料,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3/4,“金砖四国”里三个国家(中、俄、印)都是其中“大户”;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已由1990年代初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金砖四国”除“中国速度”的发展举世瞩目外,印度经济发展十几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7%左右,今年将高达8.5%。中、印已成为全世界投资最具吸引力的三个国家中的两个(另一个当然还是美国)。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也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黄金外汇储备达4048亿美元,苏联解体时遗留的2000多亿美元外债,现已基本提前还清,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预计2020年可能进入世界五强,人均GDP可能达到3万美元。

  “远景”五国中有两个在亚洲,一个在非洲,一个在拉美,还有一个属于欧洲(地处欧洲、中东和中亚之间)。其中的越南,经济一直比较快地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同比增长8.17%。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现在已是亚洲的佼佼者。

  2006年东盟对外贸易总量已超过14000亿美元,域内贸易总量也接近3400亿美元,东盟共同体的目标可能提前至2015年实现。中国与东盟贸易2007年可望达到19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加速进行,也可能提前实现。中国已成为日、韩两国的最大出口市场,中日贸易已突破2000亿美元,中韩贸易已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同美、澳、新以及俄罗斯的贸易总额也有明显增加。

  国际权威经济集团的一些研究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正经历自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的转型,经济中心正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亚洲、东欧、中东与拉美等地的新兴市场;“金砖四国”和“景象五国”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这些看法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不无道理。

  当然,这并不是说“金砖四国”和“景象五国”或上述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了。但这显然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这也不是说美国现在已经衰落了(美国军力还在继续攀高峰,美国仍然在主导着国际金融等很多方面),但美国“正在走下坡路”,实力相对削弱也是事实。这一情况的变化和继续发展,是历史性的,对今后国际关系和形势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大国关系在“价值观驱动”

  和“利益驱动”间摇摆

  国际关系中“价值观驱动”和“利益驱动”之间的矛盾和互动性影响,日益明显。

  “价值观驱动”和“利益驱动”之间的矛盾和互动性影响,历史上早已有之,一直存在。近一两年来,随着“中国速度”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美日和欧盟一些大国的政策在这两者之间的自我矛盾和斗争日趋明显,而且相当错综复杂。估计将延续一个历史时期,影响全局。

  政治上,美国和日本,在一定意义和不同程度上,还有

澳大利亚和德国等一些欧盟国家,它们的冷战思维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仍然死抱着它观察和处理问题,始终把中国看成“另类”国家。它们的战略目标首先是要把中国“融入”或“纳入”它们设想的轨道。如若不成,就要进行遏制和围堵,甚至扼杀。但在重大国际安全和热点问题上,它们现在又离不开中国,不能没有中国的合作和支持。更何况中国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的民族复兴战略,主张合作和共同发展,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它们的政策行为不能不受到中国因素的牵动。

  经济上,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诸多领域它们同中国的关系,虽然谈不上是什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不可否认,相互依存度已大大加深,已经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共同利益和汇合点在拓宽。它们需要中国市场,需要中国的投资,需要中国的合作。中国也需要它们。但经济上的矛盾和摩擦是客观存在的,有时(主要是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之间)斗争还相当尖锐。

  美、日和欧盟一些大国对华所谓的“两面下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澳大利亚等国对美、日的图谋“若即若离”,也是在此情况下出现的。它们在这两个不同的“驱动”中不断晃来晃去,有时侧重这边,有时侧重那边,寻求“平衡点”。但“绝对平衡”是不存在的。在不同问题和不同情况下,总是有所侧重。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也是影响全局的大事,是美、欧、日与中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和东亚合作内部一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危害性是很大的。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要求美国和日本放弃对中国“两面下注”的方针政策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听之任之,“无为而治”。试想,如果中国采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方针政策,也从“冷战思维”出发,以“意识形态”划线,中美、中日以及亚太地区形势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所幸的是,中国领导人十分清醒,采取因势利导的方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睦邻方针,努力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的亚太大家庭”。目前的“负面下注”终将逐步化解,“正面下注”有望逐步增加。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