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有钢铁企业重组能否破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7:4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杨未宏报道

  以并购重组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钢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尽管业内对推进钢铁业兼并重组已达成共识,但从近几年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

  政府推手

  而纵观我国钢企的重组事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有政府推手的影子。2005年1月,湖北省国资委将持有的51%鄂钢出资额无偿划拨给武钢;2005年4月,贵州省国资委将持有的85%的水钢股份无偿划拨给首钢;2005年8月,鞍钢、本钢正式联合,鞍本集团挂牌成立;2005年12月,武钢入主柳钢,组建武钢柳钢联合责任公司;2006年2月,唐钢、宣钢、承钢联合重组新唐钢……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昆毫不讳言地表示,重组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政府的支持。

  中华商务网华瑞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马忠普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特色的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本质上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钢铁资本的重组问题,是对国有钢铁企业资本运行、布局结构和规模化不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的一次改革性大调整,并培育未来国有大钢铁集团独立的对外资本兼并重组的扩张能力。目前的条件下,宝钢、鞍钢、武钢、唐钢、首钢、济钢和莱钢等大钢铁企业不会出资买下其他须重组的国有钢厂51%的资产股份。

  但是恰恰在国有钢铁企业重组这个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国有钢铁企业目前条件下很难设想能够通过并购实现重组发展。

  利益博弈

  在当前国资分级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国有钢铁企业的出资人,对钢铁企业重组尤其是跨区域重组的推进起着决定作用。然而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跨区域的重组较为困难。此外,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缺乏动力和压力。近年来,由于钢铁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好,市场整合的动力不强,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不快。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指出,由于我国主要的钢铁企业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核心难点。

  大力扶持

  马忠普表示,加快国有钢铁企业重组的路子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国有钢铁企业的体制特点决定了中国钢铁企业重组过程快慢的关键在政府。这种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企业重组时面临的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利益分配;不同归属的国有钢铁企业如何实现资产经营管理一体化;如何通过换股方式保证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实际利益得到尊重;重组时以谁为中心;领导人员怎么安排;区域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时如何实现统筹兼顾;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的成本如何负担;企业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相关企业重组直接对话沟通的体制性困惑等等。

  马忠普认为,在钢铁企业面临着国内外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经过几年的大发展,钢铁企业基本具备了调整资本布局结构,加快企业重组条件的时候,如果政府国有资产主管部门能明确重组思路,建立解决体制遗留问题的政策框架,认真听取钢铁企业的意见,政府做出决定,也许明年钢铁企业重组就会出现重大突破的局面。

  企业本身的问题可以通过重组后的改革和结构调整来解决。为了推动钢铁行业发展战略转移,加快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政府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钢铁企业重组,整合力量,培育有实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这是中国钢铁企业面临的时代机遇和挑战。记者杨未宏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