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息预期加大 PPI传导效应渐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7:4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雷海超报道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的CPI数据,11月CPI涨幅达到6.9%,再创11年以来的新高,预计全年CPI涨4.7%为1996年以来最高涨幅,1-11月CPI同比则上涨4.6%。1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非食品上涨1.4%。此次CPI上涨依然是由食品类大幅度上涨推动的,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受季节因素和国际因素影响。同时,受CPI高涨的影响,加息的预期再次加大。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10月上涨0.7%。

  季节因素与国际因素

  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因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食品类价格大幅度上涨是推动11月CPI涨幅创新高的主要因素。猪肉价格明显反弹主要是随着天气转凉,需求量增大,而养猪户补栏的情况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牛羊肉价格近期也在陆续上涨。此外,这一轮价格上涨由国内因素延伸到国际因素,一方面进口大豆直接导致豆油价格上涨,另一方面

国际油价上涨,给国内成品油价格带来压力。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认为,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涨幅为112%,大豆涨幅为75.1%,玉米涨幅为4.73%。如果扣除食品、石油价格上涨因素,我国通胀水平只有1%,而且大多数工业品价格还是下降的,国内市场供需结构是平衡的。通胀是当前全球的普遍现象,中国抵制通胀能力相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还是比较强的。

  对于6.9%这个数字,已足以引起国家的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表示,由于今年涨价对明年的滞后影响较大,明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完成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我国粮食连年丰收、重要物资供应充足、国家财力充裕,通过努力,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指出,从外部环境看,这次CPI的上涨不仅是中国,像印度、俄罗斯也都很高。特别是俄罗斯已达到10%左右,也还没有出现通胀,所以中国CPI在6.9%并不可怕,

中国经济也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梅松说:“今年,全国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为什么食品还要上涨呢?其主因是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特别是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很大。玉米又是肉猪的主要饲料来源,它的上涨造成猪肉成本提高,进而带动牛羊肉及其加工产品的上涨。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从今年粮价的涨势看,持续上涨已不可逆转,换句话说,到明年初的一段时间内,CPI还将在高位波动。”

  CPI高涨

  加息预期再次加大

  1-11月CPI同比则上涨4.6%。11月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8.2%,非食品上涨1.4%。对此,梅松分析说,从国内看,中央已采取了限制经济过热、限制通货膨胀的两限措施。特别是最近一次上调准备金率,涨幅1%,达14.5%,是20年来上调最高的一次,紧缩银根可以说是最强的调控手段,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和能力都很强。但这一调控属置后效应,它不会立刻显现出来。而且,不排除央行有再次加息的可能。

  中国民族证券策略分析师陈伟也认为,通货膨胀的趋势很明显,食品价格的上涨固然有季节性因素,但非食品上涨趋势也逐步凸显,如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就很明显。目前CPI同时受到国际市场输入性通胀和国内资源品价格内在上涨需求的影响,物价上涨有“全面开花”的迹象。但由于去年同期CPI基数较高,故今年12月CPI同比涨幅可能会放缓,意味着11月的6.9%是一个顶峰。尽管美联储仍有降息可能,但我还是认为,央行今年底可能还会加息一次以抑制通胀,同时也是为明年打提前量。

  高盛驻香港经济学家梁红表示:“中国央行将会对此作出反应,预料在今年底前中国央行将会至少有一次加息。改变不合理的负利率状况是中国抑制物价上涨的真正关键。”

  持续的外汇流入也是导致中国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238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近期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他将督促中国加快

人民币升值步伐。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陈济军表示,食品价格上涨18.2%是非常高的,显示了食品价格并不是靠增加供应就能够得到解决的,发改委采取更多的行政手段看来是有必要的。另外,非食品价格的涨幅相对前几个月也有所上涨,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信号。一旦价格上涨由食品价格转向非食品,通胀形势可能更为严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指出,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国家将采取保障供给、加强调节、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国内PPI向CPI

  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国内11月PPI同比上涨4.6%,创两年来新高。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内能源和资源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前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上涨,向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5.1%,原料工业上涨6.8%,加工工业上涨2.4%。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1%,衣着类上涨1.0%,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3%,耐用消费品类下降0.8%。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指出,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6%,增速加快并创2005年8月以来新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受供需偏紧、美元走低、地缘政治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进而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同时,出于比价关系,煤、水等资源价格也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由于上半年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工业品价格滞后于工业投资,7月份以来,PPI增速不断提高是受这种滞后反应影响。

  中原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何卫江认为,从数据分析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速加快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采掘工业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100美元附近徘徊,导致中国能源价格特别是成品油价格面临很大压力,尽管发改委提高成品油批发基准价500元每吨,但是成品油供应比较紧张。从目前形势来看,这个传导路径短期还将存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的基础仍然比较坚实,累计效应和惯性效应使得工业品出厂价格可能继续上升。

  张永军预计,PPI增速持续提高将延续至2008年第一季度。短期内PPI增速的加快不会对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产生太大影响。因为工业品要经过批发、零售等多道环节,才能到终端消费者的手中,中间传导过程比较复杂。而且,PPI指数主要是受生产资料价格影响,而CP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食品。影响两者的主要因素不同,变化也不会同步。

  何卫江最后指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的一个先导指标,到10月份为止,工业品出厂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作用并不明显,这并不意味着传导作用不存在,而是与滞后性有一定关系。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上涨,预计其对居民消费价格的传导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并且二者相互推动形成物价螺旋上升,也就是说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物价上涨的风险正在累计。记者雷海超摄影

  【责任编辑 张秦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