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混血”宝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6:29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晶/文

  提到宝姿,总让人联想到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尔(Chanel)的身影。但与那些耀眼的国际品牌不同的是,宝姿(Ports)的生产地和总部都设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厦门。

  厦门集美区,一栋外表泛黄的车间大楼,穿着白衬衣细蓝条纹工作服的工人进进出出。这里就是宝姿的工厂所在地。

  那些去宝姿专卖店购物的人们,并不知道宝姿的“混血”身份。他们似乎并不关心它来自何处,或者,这个品牌本身已足以让他们甘心掏出钱包。

  1961年,宝姿公司由加拿大人塔纳比(Luke Tanabi)创立。它在鼎盛时期一度拥有60余家店铺,业务范围直达美国和欧洲。

  1989年,经营不善的宝姿公司被来自香港的陈启泰家族收购。因为一场北美经济危机的影响,宝姿在1993年转战中国。

  当时,宝姿的加拿大、美国、欧洲和香港业务连续重挫。1993年,时年46岁的陈启泰到中国大陆进行市场考察,做出了“把市场发展重心放在中国”的决策。第二年,厦门与上海的零售试点相继开设,而国外业务几乎停掉。

  此后,这个贴着加拿大标签的服装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并于2003年登陆香港证交所,股价不断飙升。

  根据年报,宝姿时装(0589)2007年上半年的营业额达到5.776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8.49%。2006年,宝姿的营业额达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9%,净利润2.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9%。

  为什么换了一个市场,有如此快速的增长?

  香港大福

证券的报告显示,宝姿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国际名牌香奈尔及路易威登。其成功建立品牌的部分原因是“较早登陆中国市场,自1993年开始销售高档服装及配件,其国际品牌的形象已植根在大陆居民心中”。

  陈启泰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我们为自己打开了一条生路”。

  转战中国市场的决策,让陈启泰将宝姿的工厂搬到厦门集美。宝姿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在厦门的工厂,那些每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左右的工人,除了生产宝姿品牌服饰,还代理了几个国外的品牌服装的生产。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本地化生产”的模式,不仅在

供应链上达到快速反应,在价格上,也产生了极大的优势。2006年,宝姿国际的净利润率高达25%,高于2005年的19%。而巴宝莉(Burberry)和HugoBoss这些将生产业务外包的品牌,其利润率仅介于14%到19%之间。

  外界评论称,“陈氏兄弟在华从事过生产业务的经历,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端服装市场宽松的竞争环境给他们帮了大忙。”陈启泰本人亦称,“每个消费者都是一张白纸。”

  戴着神秘的面纱,宝姿在中国市场自由游走。在这里,宝姿不太愿意把自己归为

奢侈品牌,它希望能让目标客户感到:他们以低于同类品牌50%-70%的价格购买到同样质量与时尚感的产品。

  宝姿专卖店的策略,是设在各城市最繁华和高端人士出入较多的地方。“Ports International”和“Ports1961”,这是宝姿常见的专卖店名称。但实际上,只有上海外滩的旗帜店会销售“1961”的产品。而这显示了宝姿品牌策略的一些变化。

  陈启泰六年前开始酝酿“宝姿1961”这个产品,他的用意是推出更高档的服装品牌。分析人士称,宝姿由单一品牌变为双品牌,产品形象将变得年轻和时髦一些。而1961系列也被视为陈启泰重新开拓欧美市场的筹码。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