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践行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8:09 经济参考报

  芍药村,这个以贫穷落后和上访告状而闻名的村庄突然间变了样。自今年9月,王文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这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该地区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中央及河北省和衡水市众多媒体的关注。

  时下,虽是隆冬季节,但这里却春意盎然,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映入人们的眼帘,横贯全村的两条宽阔的水泥路已经竣工,村子上空悬挂着一条条横幅、横幅上“全村团结一条心,努力建设新农村”、“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繁荣的芍药村”等醒目的口号激励着这里的人们,整个村庄和田间地头彩旗飞舞,按照统一规划,一条条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一辆辆大卡车和拖拉机正繁忙地运输着水泥、石子等建筑材料,挖掘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村庄,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挥锹筑路,挖坑栽树,自豪和欢愉之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芍药村变了,这个因多年贫穷落后和上访告状而闻名的村庄仿佛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一改往日的容颜,人的精神面貌和村庄的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昔日芍药村 贫穷而落后

  芍药村位于素有中国裘皮之都的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东南5公里处,全村160户,共有600余口人,1700多亩耕地,这里土地贫瘠、干旱,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少量人外出打工。全村破房烂屋,随处可见,狭窄的街道上垃圾遍地,杂乱无章,晴天进村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惟一进村的大道不足2米宽,两侧则是深达四米多的深坑,过往行人、车辆无不提心吊胆。街道没有路灯,一到晚上,一片漆黑。更为严重的是吃水困难,全村虽有深井,但由于管理不善加之设施陈旧,三天两头停水,即便是供水的时候,离深井稍远的地方也接不到水,全村160多户人家常年因吃水而发愁。长期以来,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身利益受到很大伤害,多年对村里现状的不满已成村民心中的积怨。于是,村民频繁去镇、县、市上访,有时十几人,有时几十人,多时甚至达上百人。芍药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市里榜上有名的上访村。

  芍药村当时的状况不仅拖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后腿,也成为影响地区稳定大局的不安定因素。

  全村600余名群众无不希望改变村里的贫穷状况,无不渴望有个好带头人,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踏上新农村和步入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对此,大营镇领导也十分关注芍药村面临的困境,多次下村走访了解情况。为此,应广大群众的一致要求,经开会研究决定,邀请在芍药村长大,现在北京做生意的雅宝路名人王文忠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实践证明,这是事关芍药村全局和600余名群众长远未来的正确抉择,不仅对改变芍药村贫穷落后面貌,乃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舍小家 为大家 临危受命 勇挑重担

  王文忠,46岁,从小生长在芍药村,不仅对故乡有很深的感情,而且对村里情况也比较了解。19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由于表现突出,1984年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复员后回村务农。1995年开始进京经营裘皮生意,在雅宝路这个北京最繁华的地域经营了12年之久,靠着他的勤奋、智慧和诚信经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裂变”,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雅宝路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难能可贵的是,事业成功和致富后的王文忠,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感,他常常告诫自己,没有党多年培养教育,没有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尤其是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就没有自己的今天。看到社会和身边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倾其所能,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慷慨解囊,多次为希望小学,敬老院捐钱捐物而不留姓名,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陷入困境时,他的内心十分不安,为此,他为北京大学捐助100万元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大学生们。在奉献自己爱心的同时,也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一份社会责任。

  今天,他又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以前,每逢清明、春节回乡时,看到家乡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乡亲们仍生活在贫穷之中,他的内心常常处于不安和不可言状的痛苦之中。

  如今,面对镇领导的盛情邀请,面对家乡600余名父老兄弟姐妹的殷切期盼,他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困难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横在他的面前,家人知道消息后极力阻挠,公司的员工也纷纷劝阻。十几年的商海搏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营上已经轻车熟路,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如果回村就任,势必给公司效益造成一定损失。加之,舍弃已经习惯了的大城市生活环境,如今却要置身于贫困的农村,而且要面临两地分居的困难。尤其是当时村里人心涣散,矛盾重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一分钱的积累,前任留下的除了用了十几年的喇叭和扩音器外,就是许多棘手问题。

  “追求幸福,远离痛苦”也许是人的天性,而王文忠却要放弃在首都优裕的生活,置身到贫困的农村,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的“傻子”吗?

  面对家人的阻挠,同事和员工的劝阻,还有许多人的不理解,甚至非议,以及许多实际的困难,王文忠也犹豫过。但是乡亲们一张张亲切而熟悉的面孔,一双双信任而期盼的眼睛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使他的内心始终没有停息燃烧的激情。他想得很多,很多……

  似乎跳出了“自我”,他从更高的层面上深刻认识到,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13亿人口中有60%以上生活在农村,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村和谐,全社会才能和谐,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其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如果广大农村不能实现小康,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无法实现。这不仅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自己是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自己虽然富了,但乡亲们至今还处于贫穷状态,自己的内心能踏实吗?

  经过反复认真的考虑和思索,王文忠的思想境界在一步步升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带领乡亲们致富,能为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这不仅是自己作为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就是他回村就任的内在动因。

  为此,他毅然决定把北京雅宝路的生意交由助手管理,临危受命,回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他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从雅宝路著名企业家到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转变。

  历史赋予王文忠使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沉甸甸的重担,他将肩负起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把芍药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

  众志成城建功业 携手并肩奔小康

  2007年9月21日上午,对于芍药村的广大村民来讲,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大营镇党委宣布任命王文忠为芍药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兴高采烈,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农村的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纷繁复杂,尤其就芍药村而言,问题成堆,困难如山。对困难,他早有思想准备,历经部队多年的培养锻炼,使他具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气魄。在支委会上,在党员大会上,他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示精神,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使之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形成共识、坚定信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困难面前,要求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在利益面前要把群众排在首位。他多次激动地表示:芍药村目前的困难和贫穷,是坏事,但辩证地看也是好事,俗话说穷则思变,它可以激发我们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勇气和斗志。如果我们不能带领群众富起来,那还算什么共产党员,还要共产党干什么?

  这是发自一个共产党员内心的声音,像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它给芍药村广大群众带来了信心和力量。

  上午上任,下午他即开始入户走访,对村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将村民呼声最高,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的吃水难、行路难的“民心工程”,予以重点突破,以求迅速打开局面。

  他深知,目前全村的困难情况,不能向老百姓要一分钱了,集体积累也等于零。为了改变芍药村的现状,他义无反顾的出资60余万元为村里打井、安装自来水、修路、硬化街道、安装路灯以及栽树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是王文忠的一贯作风。上任第二天他马上召开党员、干部会议,研究拟定规划和建设计划。第三天上午就与施工队签订合同,下午召开村全面建设会议,会上,王文忠首先捐资10万元,用于村里的建设,他无私奉献家乡的爱心行动感染了人们。会上出现了一幕感人的场景,村民代丙友、王建生当场各捐资500元、代英红捐资1000元,在外做生意的代英章闻讯赶来也捐了5000元……在30多天时间里,共有24位村民捐资达18000余元。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是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的强大精神力量。芍药村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群情振奋、激动人心的场面。一位妇女告诉我们:“开会的那天,全村的人都哭了……”

  经过15天的奋战,新打了一眼深井,并安装了自动调节装置,全村建好了5000多米长的自来水管道。现在家家户户足不出户就用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十几年的吃水难的老大难问题。

  与此同时,横贯芍药村东西,穿越南北的宽阔而又高质量的水泥大道已经竣工,其余8条道路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修这么多路,需动土数十万立方,除少数动用施工队的机械外,大部分要靠人工完成。这期间共出动义务工8000余人次。每天清晨,无需召唤、无需动员,人们纷纷涌向施工现场。在现场,我们被那久违了的场面而震撼,这里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领着小孩的妇女,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竟有一名叫潘秀新的孕妇!当我们问她时,她回答说:“王书记为全村建设奉献了那么多,我不能干多,也能干少啊”。每次出工,王文忠都带头参加,挥锹动土,有谁能相信,这个铮铮铁骨的汉子是个患有早期肝硬化、老胃病、胆囊炎等多种疾病的人。有一次老胃病犯了,疼得他坐在地上,头冒虚汗,吃几片药,稍微休息,又继续劳动,老百姓心疼地从他手中夺走铁锹才制止住他。在王文忠的身上,群众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重塑了党在芍药村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和威望。

  王文忠回乡就任支部书记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他是把带领乡亲致富当成自己崇高的事业,一定干到底,一定要干好。看到村办公室里什么都没有,王文忠让自己的外甥买来桌椅、传真机,把自己新买的笔记本电脑,家里用的打印机让人从北京捎来,以作办公用品。他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公司员工也带来协助他的工作。

  芍药村的广大群众,心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舒畅,积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干得好不好,关键要有个好领导。”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在芍药村得到最好的印证。群众被压抑已久的积极性一下子像火山一样喷发释放出来了,全村上下,憋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团结一条心,决心为摘掉贫困落后帽子,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从而形成了目标同向、价值同心、利益同在、风雨同舟的强大团队精神。

  施工期间,连续十几天阴雨连绵,但冰凉的雨水浇不灭村民心中的激情,只要雨稍微小一点,大家又出来继续劳动。村干部代丙亨、代丙其,村民代表王德强、王德耀,代英杰等十几人,在施工第一线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身土、一身泥从没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声累。

  代丙户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十几年从没动过家里的活,可在修田间路时却跑在最前面。王文忠劝他,老人却说:“文忠兄弟,我还能动,这也是为我自己方便,看到你给村里做了那么多奉献,我感动,太多的话我也不会说,只能用行动表达”。

  在芍药村短短的几天里,笔者不仅被王文忠,也被许多村民的高尚情操而深深感动着。

  村中有一棵百年老槐树,是代先锋祖辈所栽,至今已整整三代,它不仅凝结了先辈对后人的庇护与关爱,也承载着晚辈对先人的敬仰与缅怀。而这棵百年老树却影响水泥路基的修建,做他的工作干部们都说有难度。王文忠亲自去动员,没说几句,代先锋就表态了:“通过这些天观察你和其他干部,你们的所作所为确确实实是为老百姓着想,对于你们的工作,我全力支持,无条件服从”。于是忍痛割爱,锯倒了这棵百年老树。

  当我们去看田间路施工情况时,一幕景象更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动容!原来村民刘秋生正在和人们一起迁移他家的祖坟——而且是六代的祖坟。原因是修建的这条田间路正好要经过这片坟地。在传统观念中,尤其是在农村,祖坟是动不得的,更何况是六代祖坟。当我问及他时,他说:“王书记为我们大家做出了那么多牺牲,我就不能为大家做点事情吗?为了我自己,也为了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如果祖先有灵,他们也会同意的。”

  朴实的农民不善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情,只能用无言的行动来表达内心的激动与感谢。

  事实证明,农民是最淳朴、最善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你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会服你、敬你、知你、爱你;只要政策对头,有个好带头,只要让他们看到光明的前途和希望,只要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那么,所蕴含的能量,将会转化为强大的动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如今,只是短短的两个月,王文忠带领村民,速战速决,打了一场成功的“短平快”。自来水安上了,路修好了,灯亮了,村容村貌卫生整洁了。人们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环境的改变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芍药村的村民无不笑在脸上,喜在心头,基础设施建设初战告捷,不仅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更重要的看到了新支书、新班子、新思想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增强了全村人的自信和继续创业的激情。

  美好的愿景鼓舞人心 芍药村的未来不是梦

  王文忠深刻认识到,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指标,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进步体系。为此,王文忠在带领村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村里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正派,群众信得过的人充实到领导班子里来,建章立制,制定干部工作章程、并严格考核,以实现村里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村里的重大事情首先由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制订方案后,再交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实行开放、透明的财务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以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农民群众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另外,党支部领导班子还发动群众大搞村容、村貌、村风的建设,重点以整治“五乱”为重点,即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的不良现象。建立了统一标准的“垃圾池”,以改善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以文明整洁的面貌,重塑芍药村的崭新形象。

  发展是时代永恒的命题,为实现芍药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王文忠和领导班子制订了5至10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实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制订了规划内容和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宽18米以“幸福路”命名的中心大道,在两侧各有一米宽的绿化带,种植高档乔木,设有路灯和地下排水系统。并开发建设两条街——“光明街”和“致富街”。沿一路两街两侧均建二、三层门市楼,主要用于皮毛加工、休闲广场、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和饮食服务业,同时兼顾招商引资。沿幸福路两侧各建4排居民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筑风格,做到整齐划一。利用自然坑在村东、西建两个养鱼池,周围建有草坪、甬路、种植树木、花卉,并设有凉亭、石凳、供群众垂钓休闲。在养鱼池和小区外围为工业区,利用新区优势,营造优美环境,“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抓工业、建厂房,以工促农,全面提升芍药村总体经济实力。

  芍药村发展虽然起步很晚,但起点很高,这也许是王文忠一贯追求“完美”的性格所致。王文忠为家乡父老乡亲绘制了发展的蓝图,演绎着一个共产党人呕心沥血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创造的现代传奇。

  王文忠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迅速发展经济,美好的愿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发展经济,不断增强村里的总体经济实力,才能逐步接近和实现宏伟的目标。为此,他带领领导班子,因地制宜,制订了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及发展计划:发挥地方优势和自己的长项,确立以裘皮产业为今后的主导产业,坚持以大带中,以中带小,以懂带不懂的“传帮带”原则,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力争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以此带动加工业、养殖业联动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优化升级,大力种植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工业方面,确立以生产和发展环保设备为主攻方向。

  笔者注意到,王文忠在努力解决全村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解决“知识性贫困”的问题。他告诉我们,明年开春解冻后,村里将修建一所现代化的小学和幼儿园。同时,还要从北京大学聘请两位高才生来村里任“村官”。

  王文忠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人生最绚丽的篇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全部忠诚和无限热爱。时代呼唤王文忠式的人物,时代需要涌现更多王文忠式的人物。如果我们人人都奉献一颗爱心,那么,我们将大大缩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也就是王文忠崇高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

  他带领乡亲们已经拉开了芍药村建设新农村的序幕,尽管未来的路还很漫长,也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这些必定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芍药村必将以生产更发展、生活更富裕、乡风更文明、村容更整洁、管理更民主,全村群众都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文明、美丽、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形象,崛起在希望的田野上。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