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另一种晋江模式:统筹两个二元社会结构发展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7:34 经济参考报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福建晋江无疑是最值得记录的一个县级市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晋江在全国较早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作为索解乡村工业化的有效范式而被理论界称为“晋江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三角模式”并称“四大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两个“二元社会结构”同时共存的现状,晋江再次进行创造性的“超前”探索,统筹两个“二元社会结构”发展民生,被誉为“另一种晋江模式”。

  站在2007年的时点上,在全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背景下,记录和解剖“另一种晋江模式”的探索具有意义。

  两个“二元社会结构”逼出“快半拍”的探索

  仔细查看晋江对民生工作的探索,可以发现,“超前性”和“创造性”是其两大特点。

  “晋江总是迈出‘快半拍’的探索。”长期研究“晋江模式”的一位专家说,在其他省份和地区还在开始探索建立外来工子弟学校时,晋江已实践“以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接纳农民工子女;当全国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晋江一步到位,将农村也纳入低保范围;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晋江则将“新农合”覆盖了农村和城镇。

  近些年,国内许多地方对民生的零星探索也不少,但很少有哪个地方像晋江这样如此系统化制度化地悄然试验。为什么这样的探索发生在晋江?

  晋江人给出的答案是,这并非偶然,有其必然的基础——晋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一个结果是形成了典型的两个同时共存的“二元社会结构”。“这个结构如果刚性化,就会成为晋江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性障碍。这是我们在发展民生问题上进行探索的现实依据。”晋江市一位领导同志对记者说。

  ——晋江本土既有的“传统二元社会结构”未消失。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内核缔造出来的城市人和农村人群体,在福利保障、公共事业投入等制度上各成体系。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群体的差距也在朝“日趋高端”和“日趋低端”两个方向反向发展。一方面,晋江民营企业已达一万多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9.8%,“极富”群体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资料显示,2001年至2003年,晋江被征地农民超过8.9万人,预计至2010年,总数将达到31万人。

  ——“新二元社会结构”产生。外来务工者在数量上接近本地人口,据统计,目前晋江本土人口100万人,外来人口达80万人。外来人口为城市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进城多年却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基本上被排除在当地的社会体制之外,“本地人”和“外来人”形成了两大截然不同的群体。

  上述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晋江人的分析持肯定态度,说:“晋江经济发展得较早、较快,对很多问题有相当思考,因此,各项民生改革都较成系统,制度化水平也较高。”

  针对“新二元社会结构”探索民生发展

  肖玉是四川达州一个初中都没有读完的农村妇女,1992年来到晋江爱奇鞋塑公司打工,如今已成为一名针车部副经理。

  回顾这15年的人生,肖玉说:“酸甜苦辣都尝过。刚来时,外来人被晋江人看不起,叫作‘内地仔’,最难忍受!如今,我们被称作‘新晋江人’,这是对我们的最大心理认同。我希望儿子也能成为第二代‘新晋江人’。”

  而对晋江,“新晋江人”这四个字不仅仅意味着称谓的改变,更是影响和推进晋江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名词。

  据晋江当地人讲,在晋江的“辞海”里,“新晋江人”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2002年。记者粗略梳理资料,在晋江团市委2003年工作年鉴里找到这个正式称谓,与晋江人的时间说法大致相当。

  也是在2002年,晋江发生了一起农民工与城市人的利益冲突事件。这年2月,晋江佳源服装厂工人与厂方发生纠纷,引发工人群体性聚集,造成池店路堵车三小时。

  “这件事触动了当地官员,再结合当时出现的招工难、刑事案件中外来人口作案比例高的情况,政府意识到如何对待外来工是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除予以身份认同外,还亟须解决外来工的实际问题。”晋江当地的一位同志回忆说。

  一场突破体制障碍、探索制度化路径维护“新晋江人”利益的民生行动由此展开。

  突破口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过去只身一人外出相比,农民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于农民工来说,让孩子在打工地上学已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行为。从四川广安市来晋江打工的农民孙海涛说:“到外地打工,最牵挂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对于晋江,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很可能就是明天的“晋江人”,他们的素质将决定着晋江的明天。

  2002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指示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行调研,当时市委主要领导在调查报告上作出批示:“应该把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纳入教育对象范围,同本地子女一样待遇就近入学,不应增加费用”。当年8月,晋江市出台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就将上述批示内容纳入进去,在福建省率先取消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借读费”,保证外来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个学校的外来生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升学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去年,晋江市政府作出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同时,晋江在全国最早提出和实践“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政策。“生不分地域”、本外地生无差异就学的教育新格局在晋江形成。

  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7月,非晋江户籍的在校学生10万余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1/3。全市公办小学共有农民工子女68025人,占农民工子女总数94.1%;初中有9057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就读。

  晋江市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有个著名的“三不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农民工子女上不了学”是其一,另两项是:“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农民工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农民工维不了权”。

  继建立工资的日常监控制度之后,去年晋江在福建省率先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和欠薪举报奖励制度,目前筹集的调剂金达1000万元。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像凤竹、恒安、浔兴等大型企业里,都建有四人间的“员工公寓”“夫妻房”,人均宿舍面积达2.5平方米,电视、热水器、空调更是一应俱全。浔兴拉链公司总裁施能辉说,员工只有在自己的权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会真心实意地为企业创造权益,企业也才具备竞争能力。

  据晋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晋江市已经决定在首期建设的1000余套经济适用房中安排部分套数供外来务工人员购买,此举开全省之先河。这位负责人称,解决外来工的住房问题,将促进他们扎根晋江,成为“新晋江人”。

  在晋江,“新晋江人”当选为晋江市、泉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大有人在,而拥有五一劳动奖章和劳模称号的,也不乏“新晋江人”。在维德福公司务工的韩卫国去年成为晋江市政协委员,今年他提出《关于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推进中等城市建设》的提案,被列入政协第2号重点提案。

  据最近召开的晋江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会议透露,晋江今后在谋划发展战略、规划公用设施布局、确定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规模、制定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计划等方面,将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因素和权益,逐步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并确定流动人口“十五项待遇”。

  从“三不承诺”到“十五项待遇”,晋江确实增加了财政支出。但“和外来工的贡献相比,这些投入花得值!”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说,“务工人员来到晋江,就是晋江的创业者,都应该能享受到创业的成果。我们要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提高流动人口主动融入晋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能得到尊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新晋江人’。”

  针对“传统二元社会结构”探索民生发展

  在针对本土“传统二元社会结构”的民生发展探索方面,晋江也具有“超前性”和“创造性”。

  1998年,全国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晋江市一步到位,不分“城”和“乡”,将农村也纳入低保范围,率先实行低保城乡一体化,只要符合条件的,一律纳入保障体系中来。

  晋江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说,当时根据低收入者大部分在农村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将农村低收入者纳入低保范围。

  据了解,在综合考虑物价指数和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基础上,晋江先后七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从原来的120元提高到目前的城乡一体化的250元。据统计,至今年8月底,晋江共有4.85万户次、12.64万人次得到保障,共支付低保金1.12亿元。

  鉴于粮、肉、菜、禽、蛋等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晋江市最近决定,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基本生活消费价格变动应急救助预案制度。在此次补贴中,晋江市财政拨出110万元,对全市城乡低保家庭,采取基本生活消费品一次性补贴措施,每人一次性补贴50元。这笔补贴惠及近两万人。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2006年,晋江在福建省率先实行这一制度。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晋江不仅农村户籍人口可以参加,还将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铁路医保及没有享受公费治疗的社区同步纳入。

  晋江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晋江“新农合”实行“政府组织引导,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太平洋寿险承办业务,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筹、监、管”相分离的运行模式,被专家称作“创造性的模式”。2006年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按照市政府拿30元、街道和乡镇负担10元、个人出20元的比例缴纳,照此计算,参合农民平均每天只要花6分钱就可以获得一年的医疗保障。2007年,晋江将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个人缴费不变;将最高补偿标准从六万元提高到七万元,为福建省最高补偿标准。

  一张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群众抵御大病风险的安全网支起。2007年,晋江“新农合”已实现覆盖率100%的目标。截至11月10日,“参合”人共登记住院31570人,已出院结报30283人,最高的单人补偿额达到67800元。

  失地农民多是晋江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为避免失地农民陷入生活无着的困境,晋江2006年8月在福建省率先出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实行征地与保险同步、征地必保、即征即保制度,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费为三万元,按政府45%、集体15%(村社区和镇街道共同负担)、个人40%比例出资;对男性16周岁至44周岁、女性16周岁至39周岁的被征地人员,鼓励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晋江市政府给予五年按缴费总额50%的社保补贴;对达到养老年龄的参保人员,可按月领取

养老金(现为250元/月),今后视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时调整。

  资料显示,晋江失地农民参保人数已达1560人,有924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灵源街道小布林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天尊说:“这个政策解决了失地村民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目前,根据物价上涨的情况,晋江市正在研究提高失地农民养老金标准事项。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