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镇兴,则国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0:04 中国经济时报

  ■车海刚

  站在虎门街头,也许你会以为身处上海或广州:高楼林立、车流滚滚、人潮涌动……当地人告诉我们几个细节:虎门的总人口——包括本地户籍人口和长住外来人口,已经接近百万(官方公布的数字是60多万);上下班高峰时间出现了堵车现象;这里的五星及准五星级酒店有四五家之多。由于停留短暂,我们未能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亲眼所见产生的视觉冲击已有足够的说服力。

  古镇的规模比虎门略小,却同样是一派都市景象,而且更多了点国际化色彩。“我们这儿天天‘见鬼’”,一位陪同人员指着酒店大堂里进进出出的外宾半开玩笑地说。“见鬼”意为看见“鬼佬”,这个词其实并无贬义,是广东话对老外的惯常称谓。

  虎门和古镇都是珠三角地区的普通建制镇,分别隶属

东莞市和中山市。但就城市面貌及各项具体指标而言,这两个“小镇”远超过许多内陆省份的县级市甚至地级市。在一向讲究行政级别的中国,这样的反差恐怕会令不少人惊讶。

  虎门、古镇的崛起,均得益于专业镇的发展模式。前者是服装专业镇,后者是灯饰专业镇——当然,它们自己更乐意被叫成“中国女装之都”、“中国灯饰之都”。

  “专业镇”概念的起源已很难查考,其内涵与外延也颇多争议(比如,“专业”是仅限于工商业,还是把农业等其他产业也纳入其中)。不过,至少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专业镇应是一个镇级行政区域(含乡、街道等);专业镇应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以及与此配套的相关产业组成产业集群;专业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或城乡接合部;专业镇的所有制结构应以民营为主。

  还有一些词汇常跟“专业镇”混用,诸如:“特色产业镇”、“优势产业镇”、“一镇一业(品)”、“块状经济”、“小狗经济”、“产业集群”等等。它们同“专业镇”之间或有交叉,或可相互替代。我们更倾向使用“专业镇”这一提法,因为,其他词汇所描述的多为产业或经济层面,而专业镇是个综合概念,隐含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

  以省域划分,广东、浙江当属专业镇发展的第一梯队;江苏、山东次之;

福建、河北、四川等省再次之。作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一带,无疑是中国专业镇最密集的地方。即便按照比较严格的统计口径,广东的专业镇数量也在150个以上,约占全省1100多个乡镇的15%。

  今年11月,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组历时一星期,走访了珠三角地区的四个专业镇。除了虎门和古镇外,还有广州市花都区的狮岭镇和新华街道,狮岭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皮具之都”,新华则因珠宝产业闻名。从一两百个专业镇中选出四个,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但鉴于这四个镇代表着广东专业镇的新、老两股力量,我们认为,通过对它们的解析,或可梳理出专业镇发展的大致脉络。

  虎门和古镇堪称广东专业镇的“探路先锋”,迄今已有20多年的成长史;狮岭和新华是专业镇的后起之秀,最近十年内方引人注目。尽管“闻道有先后”,我们仍能发现这几个镇有很多共同点:

  从表面的产业形态看,几个镇都各自形成了以某种产品的加工制造及贸易为主导、兼有原辅材料和零部件等配套产业的庞大产业体系,这个体系是横向产业集群与纵向产业链的结合;每个镇都有一个或几个服务于主导产业的、辐射力强大的专业市场;每个镇都定期办有大型国际性专业博览会或交易会,并在业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每个镇的主导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都相当高,低的30%左右,高的达60-70%,国际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从产业的形成路径看,虎门、古镇、狮岭此前都没有从事相关产业的传统,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技术优势,其主导产业的萌芽均为市场原生,由民意、民资、民力自发推动(由于没有资源,这些产业均为“两头在外”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政府力量适当介入,通过规范、引导、扶持,使之渐入佳境。政府干预的方式也很相似,都是从建设龙头市场和举办展会入手,以“造市”促“造厂”,最终走上工商并举、良性互动之路。惟有新华街的情形最为特殊,它的珠宝产业是地方长官从外地调任本地后,将原任职地的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移植过来的,属于嵌入式产业。但不管内生还是嵌入,最初皆起步于空白。

  从产业的发展层次看,几个镇都经历了从“加工生产”到“制造生产”再到“创造生产”的演化过程,品牌建设也由“无牌”、“贴牌”向着“创牌”、“名牌”步步递进。

  实践证明,专业镇模式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以狮岭镇为例,这个镇的皮具产业创造了“三个100”(皮具年产值100亿元、日产皮具100万件、日交易额100万元),5000多家皮具企业为周边及外来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10多万个,全镇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狮岭在几个专业镇中的“块头”还算小的,虎门、古镇的数据更加可观。

  专业镇是珠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的主要推手和载体。据测算,珠三角的城市化率现已高达70%以上,城乡基本合成一体。在这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的金字塔型体系当中,构成巨大而又稳固的基座的,就是虎门、古镇这样的专业镇。有了专业镇在产业结构、人口成分、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促变,“小城镇”才不再是徒有其名的空壳。佛山市顺德区(原县级顺德市)的10个行政镇(街)全部是专业镇,这不仅使顺德拥有全国实力最强的县域经济,也使它最终作为成熟的城镇绵延区融为大佛山的一部分。

  接受记者组采访的当地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一致认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乡村大国来说,发展专业镇是破解“三农”难题、实现农村“三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最有效途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镇兴,则国兴。”

  专业镇何以能在珠三角遍地开花?“天时”(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地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却不是决定性的——实际上,观诸上述四个专业镇,只有虎门具有比较明显的地缘优势,其他几个镇的区位条件都不突出:狮岭和新华,长期以来都是广州北部比较偏远的地区;古镇更是号称“中山的西伯利亚”。它们也都没有什么独特的自然资源。因此,至为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包括人的市场观念、开放心态、进取意识、创造精神,也包括政府及其领导人的开明和有为,有了这些,无中可以生有,劣势也能变优势。这一点,尤其值得一些资源禀赋并不差的中西部地区深思。

  毋庸讳言,无论成熟的虎门、古镇,还是新锐的狮岭、新华,都面临着突破自我、更上层楼的问题。接受记者组采访时,“二次创业”、“升级转型”是各个镇不约而同的说法,它们均表示要自主创新、做强品牌、提升产业档次、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分工中谋求更有利的地位等等,反映出居安思危的紧迫感。

  不过,产业本身的调整只是二次创业的一小方面,更应重视的是城市机能的完善。客观地说,珠三角的这些专业镇虽然具备了城市的架势,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应对人口急速膨胀带来的交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压力;如何解决发展早期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同时防止新的污染;如何在发达的产业经济基础上,培育出高品位的产业文化乃至城市文化;如何把不同来源、不同阶层的居民整合为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市民社会;如何为这些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如何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成政府的角色转换,从台前的主导者退身为幕后的呵护者……都是非常现实而艰巨的挑战。

  假如广东专业镇能为我们贡献更多有价值的经验,那将是明日中国之福。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