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寿基本停止投入 中保康联“三年转让”依然路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6日 17:1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钟文倩 上海报道

  中保康联一高管透露,国寿集团转让中保康联股份没有设置最新时间表,目前参与竞标的金融机构不乏银行。

  “辞旧迎新”,对于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中保康联”)而言,应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东家注定要弃己而去,新东家却难觅芳踪。

  事情的缘由需回溯至2003年。

  彼时,占中保康联51%股份的中资股东中国人寿集团(下称“国寿集团”)下属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在香港成功上市时,于招股说明书中承诺,“集团公司同意在本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于联交所上市后三年内,出售其在该合资企业中的所有权益给第三方或采取任何其他方式消除中保康联与本公司之间的任何竞争。”

  时光一晃四年,虽然类似的描述均在中国人寿的年报或半年报中出现,但承诺却依然如同一张空头支票。

  谁是接盘者?

  “中国人寿集团转让中保康联股份并没有设置最新的时间表。”11月27日,中保康联一高层表示。

  其透露,若不是出于特殊原因,国寿集团抽身中保康联本能够如期完成。

  2006年上海社保案,让原本接盘的热门人选——上海国际集团——无功而返,本已顺畅的谈判戛然而止。随后,首都钢铁集团和台湾人寿则被认为是有力的竞争者。该高管透露,目前如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亦参与竞标。

  “竞争相当激烈,参与竞争者提出了各种方案,而国寿集团也在对其进行综合考量——他还是希望卖一个好价钱。”该人士称,“但有一个条件,中资方和外资方要‘手拉手’进行联合竞购。”截至发稿,占中保康联49%股份的外资股东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仍未对本报的书面采访作出答复。

  另一曾经就职于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的人士则描述了中保康联的另一可能出:目前主导接盘人选的,很可能是上海市政府,不排除其作为布局“金融控股集团”步骤之一的可能。

  但对于这一说法,上述中保康联高层表示否认。

  此前,中国人寿董事会秘书刘廷安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表示,股权转让事宜正在商谈,并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之中,“承诺”能否顺利尽快落实非国寿集团本身所能控制,主要取决于三大方面,除国寿集团本身的考虑之外,还有接棒者及监管层因素。

  对于价格,上述消息人士认为,由于中保康联的营业牌照只是区域性而非全国性的,因此价值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高。

  国寿基本停止投入

  在此场旷日持久的股权转让博弈中,“最受伤”的是夹在中间的中保康联。

  实际上,由于国寿集团去意已决,因此其对中保康联的投入已经几乎停滞。这直接导致了公司持续

竞争力被削弱。

  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月-10月中保康联保费收入仅2.8亿元,在全国外资寿险公司中名列倒数第六,仅占该期全部外资保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0.88%;此外,其10月单月的保费增长仅0.096亿元,而去年同期达0.24亿元,同比增长率竟为-60%——增长疲态一览无遗。

  在上海,中保康联的战果同样不尽如人意。上海保监局数据显示,2007年1月—10月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总收入中,中保康联约占3%。

  原因之一,是投连险产品的缺席。

  今年1月-9月,投连险成为各大保险公司主推产品,上海市场的投连保费收入达37.09亿元,目前在售投连险的保险公司达16家,在售产品(包括个险和银保两个渠道)超过23个,投连账户超过50个。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保康联是缺席投连险市场的六家保险公司之一。

  对此,上述中保康联高层表示,公司之所以在前期资本市场火爆时未推出投连险和万能险,主要因素是“现在即将离去的国寿集团对公司已经基本没有投入”。

  “研发、推出一个新的保险产品相对容易,但如果没有系统的支持,那么一切免谈。”该人士颇显无奈。

  而中保康联某营业部一代理人经理则表示,股权转让久拖不决对其工作和业绩影响不大,“我们仍然是按部就班工作,但也希望能够尽快引进新股东。”

  “国寿集团作出此承诺,从法律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对广大投资者的一种公开约定,如未能按时履行,则有欺骗投资者之嫌,一旦造成损失,必须给予赔偿。”上海严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严义明认为,事实上,由于承诺,以及承诺未兑现这两点带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可能存在差距,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其

股票价格产生不同的预期。

  “但如若投资者不加追究,该承诺也将自行终止。”严称。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