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在股市震荡中调整资产配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5日 09:24 中国经济时报

  ■张炜

  上周,沪市连续两次“失守”5000点,市场风险进一步凸现。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合理调整资产配置。

  大量储蓄资金涌入股市,是攀登6000点时资金流向的一大特点。央行第三季度储蓄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一季度以前,居民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比例一直高居支出选择之首,但二季度起发生逆转,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更多储蓄”的比例,达40.2%,相差13.9个百分点,第三季度此比例再升4.1个百分点,创44.3%的历史新高。如今,股市出现大幅震荡,投资者开户热情降温,储蓄资金大量被股市分流的现象或许有所缓解,但是否会重新大量回流银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CPI依然高于储蓄利率,意味着储蓄等于“倒贴”收益给物价上涨。要想使财富不被CPI“吞噬”,就必须寻求投资理财来增值。股市震荡,不等于投资理财无所作为,只是在投资品种选择和收益预期上进行调整。

  股市震荡势必暴露出风险的一面,即便降低持仓比例,仍可能面临一定的财富“缩水”。若把暂时减仓退出的资金,放在证券账户内“睡觉”,是一种另类浪费。从前不久上海举办的理财博览会上可发现,部分投资者开始关注银行理财产品,低风险投资、保本投资受宠。由于风险度的不同,银行理财产品肯定追不上大涨背景下的股票或基金投资。但当指数回调20%左右或更多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的低风险优势就会得到凸现。尽管去年以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热衷追求高收益率,不保本的浮动收益类产品唱主角,但较之证券市场上的品种,其产品设计更多考虑到风险。

  特别是股指从高位回落后,各大银行纷纷收回了上半年激进的投资方法,在第四季度采取了稳健的措施力保各自产品的收益。以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光大银行即将推出的“光华行业精选计划”,运作初期保持平稳起步,利用风险预算模型计算“安全垫”,采取“稳健配置策略”。在经过3个月运作或已经形成有效的“安全垫”后,该产品组合将转换策略为“股票精选策略”,提高权益类品种的投资比例。其中,“安全垫”策略以风险较低的债券、新股申购等投资产生的盈利,形成组合本金的资产保护区域,一旦组合所投资的风险收益较高的品种发生亏损,首先冲减“安全垫”部分。这种优先考虑本金安全的产品设计,使投资者“可进可退”,先求稳,再求赚。相比之下,直接购买基金产品,就无法获得“安全垫”保护。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增加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比重。在产品挑选时,不妨“三看”,一看收益率,二看流动性,三看保本率。高收益预期的产品往往不保本,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却有例外,结构性产品往往能够做到兼顾,或一定比例的保本。“打新股”产品的脱颖而出,对股市震荡背景下的投资者,更具有明显的吸引力。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海集运等大盘股轮流登场,太保集团又“紧追”,一级市场发行热闹,使“打新股”获利丰厚。截至10月底,以“打新股”为特色的中信理财,其旗下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20%,其中双盈计划一号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高达46.45%。

  “打新股”产品的募集资金利用率日趋走高,还因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新股申购的间隙,投资一些债券、票据、

货币市场基金等,或是将资金一部分用于新股申购,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投资。对投资者来说,从二级市场退出部分资金,购买“打新股”产品,可使自己的投资行为更加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开放式和基金化趋势显著。以前大多数个人理财产品只有银行具有提前赎回权,如今有的设置开放日,有的产品存续一定时间后客户可以在任意时间提前赎回,有的产品未设置固定的产品期限。这样就不必担心错过股市机会,待市场转暖,可及时增加股市品种的投资比例。

  从以往追求收益,转变到考虑风险,是投资者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既然要努力跑赢CPI,就不妨适当降低自己的风险偏好,部分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