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实务研究,始于对危机主题的兴趣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小伶

  两年前,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寻找金融实务研究者的时候,是想将经济文献中最为传统的主题——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兴趣给激话。

  而实际上,金融实务层面经常把“危机”划分为商业危机、工业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财政危机、金融危机(金融货币市场的危机)等;或是根据区域划分为地区性危机、区域性危机、国内性危机和国际危机。在一本号称再版过四次的“金融危机史”的教材中,作者Charles P.Kindleberger给国际性金融危机下了定义——投机、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升及随后的大幅下降以及对现金的争夺。当然,接下来发生的故事不具争议性了,金融指标发生的急剧恶化以及金融机构的倒闭,只能让研究者与媒体袖手旁观。

  进入21世纪的亚洲经济体,上述症候渐显,繁荣的影子如影隨形,好收成、好市场让险被摧折的亚洲新兴市场重拾信心。据标准普尔在2007年5月发布的《2007—2008年亚洲银行业前瞻》所言:亚洲银行业受惠于良好的企业利润、相对稳定的货币状况、健康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重整,银行业务表现和资产质量都有所提升,信用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较有实力应对潜在的挑战。过去几年全球性的增长还使区内经济体的

银行改革更能发挥效益。但是,经济和行业风险、难以预料的外来冲击以及不能避免的周期性经济放缓可能出现。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长周小川在多次公开场合演讲,均将发生于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称为“亚洲金融风波”。

  “风波”之力量甚至小于“风暴”。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经济周期的作用可以自然熨平爆发经济崩溃的风险。当然,这一自然力量的前提是,政府是否要通过道义劝说或是严厉禁止的手段将经济过热予以调节。也就是说,要假设政府建立正确的货币机制,甚至是使之永远正确的货币机制。

  “危机”话题对于21世纪的日本样版仍是一个谜。曾经长期处于亚洲银行业主导地位的日本银行业,其独占鳌头的历史已被中国的银行业改写,但日本银行界对此似并不在意。日本银行业已经成功解决坏帐问题,却又遭遇贷款业务不振与消费低迷等棘手问题。有

中国经济学者认为,日本相对开放度低,有强烈的保护因素,使得很多产品价格高昂,显示日本结构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也是日本银行业发展的瓶颈。而另有日本学者则认为,日本消费并没有出现滞涨,这与沃尔玛在日本受到冷落没有相关性,是因为日本民众的消费“置信区间”问题,可以说政府对“危机”的处理手段没有让民众的生活质素掉头向下。

  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与中国同步发展的印度。印度银行业良好发展的背后是内需及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4月到12月印度银行贷款金额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23%。据我们两年来的研究发现,印度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发展值得称道,2007年列入研究的14家印度银行2006年的利息收入对非利息收入的收入倍数已降至1.67,“堪称发展中国家的楷模”。

  所有获得的数据表明,好消息太多了,以至于让我们略有不安。中国银行业更是一个好例子。

  “世界各地投资者讲起中国,声线都会突然提高”。一个既庞大又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必然为银行业提供可观的增长空间,中国银行业的介入程度亦可直接影响中国竞争力。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模式另一面,由于利率的大幅度上升通过脱媒给经济带来影响,同时,金融创新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可能导致过度贸易。正如1986年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对金融创新定价过低,因此对它的使用也往往过度。因而,对于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中

神话般的“中国机会”,我们不可乐观过度。

  重温古典论题,是为了更清晰地观察现实,这是媒体本分之一。我们希望从金融实务层面入手,借助第三方学术机构的力量,将中国银行业与亚洲银行业的样本跟踪数十年,沉淀思想,相伴相生,一同成长。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