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三部分:对103位银行专家的访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与去年一样,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面对面开放式问答的方式,对银行业专家进行了访问。我们的访问对象主要是一些身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亚洲银行家、投资银行分析师、银行信用风险评级机构研究人员及咨询机构的银行业咨询顾问。

  今年访问的银行家和金融专家总数达到103位,访问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我们尤其加强了内地银行的访问,一共走访了25位内地银行家和9位金融专家,其中银行家群体有4位董事长,8位行长,以及9位副行长;对于中国内地以外其它国家/地区银行家的访问则集中在香港进行。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这些专业人士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商业银行在亚洲同业中的地位,与以往国内的竞争力排名相比,提供了很多新的看法和意见。2007年的研究,我们在香港共访问了28位香港银行家、6位印度银行家、7位日本银行家、4位中国台湾银行家、2位马来西亚银行家、2位新加坡银行家、2位泰国银行家、1位菲律宾银行家、7位香港金融专家以及10位其它地区银行家和分析师。这种地点的选择,是本次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立项并完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今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的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同时开展类似的访谈,以增加样本量和减少地域偏差。

  对银行高管的访问,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意见。下面,我们将就竞争力各个层面,综合讨论一下银行高管的看法及意见。

  一、收益指标:关键在于“可持续”

  今年的银行竞争力研究,我们依然赋予收益指标很高的权重,在继续得到大多数受访金融高管赞同的同时,一些银行家提出了重要的补充。

  印度的一位银行家表示,“资本回报率并不是银行收益或者竞争力的恰当衡量手段。如果你从投资的一美元中获得一美元的回报,那也仅仅是一美元。业务额度非常重要。当然你也不可能只有额度而没有利润,但是在银行业中,业务额度是衡量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位中国的银行家说,“我非常同意以股东回报为出发点定义竞争力,我觉得要强调的三个字就是‘可持续’的股东回报率。可持续的股东回报率才可以正确反映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就是说你要看到盈利背后的风险,比如两个不同的银行,盈利又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意味着利润高就是盈利能力强,因为它背后隐藏着风险。风险如何调整?我认为巴塞尔(协议)II是个很好的调整方法。巴塞尔II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可以用一个水平线上的风险标准对银行进行评估,因为有一些银行有高风险支撑着,盈利很高,看起来很好,但是一调整以后它就下来了。”

  香港一位受访者则认为一些银行的盈利受外力影响,很不稳定,难以作为竞争力的评价依据,“香港零售银行的ROE很依赖HIBOR基准利差,过去几个月利差稳定的下降,导致银行盈利下降,但是最近香港金融管理局开始买美元(卖港元)以稳定联系汇率,流动性的增加降低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利差随之上升,银行的盈利又得到改善。在中国,企业所得税下降至25%也会帮助提高银行盈利。这就是说,不管长期竞争力如何,银行的盈利在发生很大变化。”

  这位银行家也提到了风险调整的问题,“现在东欧的银行利润率很高,但这些利润来自很高水平的风险,国际零售银行理事会刚刚在南非开了年会,一个结论是现在一些银行的收入利润率很高,盈利情况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很有竞争力。”

  增加盈利稳定性的一个办法是利用更多年份的ROE来加权平均以计算收益指标,一位银行家提议,“今年你们用到2005、2006年两年的平均值,我觉得用三年的平均值更好一点,可以反映长期稳定的东西。”

  但一位中国央行大区行副行长则不太认同过于纠缠在历史盈利,“扩大取均值的年份数量,可以。但即使是可持续的股东回报,讲的也是未来,那么,是不是更新的年份,联系更紧密一点呢?”

  二、发现客观指标的新视角

  I.规模

  今年高管访谈为我们认识规模对竞争力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一位受访者认为,银行必须在特色和规模上做出选择,但是是否能做出特色有时不是银行自己能决定的,所以规模对竞争力的影响变得很大。“从市场竞争来讲,每一家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一些较严格的监管环境中,有些创新是很困难的,这会妨碍你做出特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选择只有一条,靠规模。为什么大家特别强调规模?我觉得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很难有特色,如果连规模也没有了,那靠什么取胜呢?”

  一位欧美银行在亚洲的高管则认为,规模对竞争力的影响是一个管理问题。“银行就像管理工厂一样,教科书告诉我们,大家都要做高Margin(收入利润率)的生意,淘汰低Margin的生意,银行的发展从存贷款开始,一个人存了一笔钱进来,看到另一个人信用不错,银行要个利息差价,把钱给他,慢慢有很多分行出来了。但现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已经不再是高利润的生意,为什么今天的花旗、汇丰、渣打、工行还在不断开分行去做大传统业务呢?教科书又告诉我们,他们在寻找‘规模效应’。当内部管理做到非常有效的时候,这么大的规模就开始产生效应,它的管理成本在降低,即使收入利润率不动的话,它的利润也增加了。这么多的网络在外边,都是一块牌子,一套班子,假设把它分成区域,把后台集中,它的规模效应就出来了。规模如何影响竞争力,这仅是一个管理问题。”

  II.市场份额

  受访的银行家多数很重视市场份额,“这是世界公认,银行要讲规模和市场份额,评价竞争力的指标当然要有”。一接受访问的银行家说。

  在大型银行的高管中,市场份额更是我们访谈中经常听到的关键词。

  一位亚洲著名银行的董事长说,“因为监管部门给我们的约束,我们贷款增长不到13%,但全国的银行贷款都达到17%多,我们和全国平均差四五个百分点。这四五个百分点使我们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但是国家宏观调控我们不能不听。”

  不过,他认为,有时降低一点市场份额可能意味着减少不少风险。他表示,一些银行放任贷款增长,预备好了向监管机构交罚款,“我们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大银行、国有银行;第二我们觉得确实也需要防范风险,例如房贷,现在房价涨得太快,不能说每个地方都有泡沫,但是有些地方可能就是有这样的问题。涨得这么快,有的小银行可能愿意扩张,愿意承担风险,但我们的风险偏好不一样。”

  一些银行家则认为市场份额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这要看市场的发展阶段。在快速成长的市场,市场份额的重要性就要比成熟经济弱一些。“在内地,我甚至都可以不管竞争对手在干什么!”一位久历香港银行业激烈竞争的银行家说,“内地现在是整个饼在扩张,虽然有不少银行在竞争,但由于空间太大,不仅可以不管竞争对手在干什么,而且跟竞争对手合作也没问题,整个市场规模扩张,今年100亿,明年可能1000亿,一人发展一块,都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在香港则不同,今年100亿,明年仅是105亿,所以大家都要斤斤计较市场份额。”

  III.资产质量

  一些银行家认为,资产质量是非常“实质性的”竞争力指标。

  一位银行家称,“我们银行比较关注的就是两条,有比较‘表面’的,也有实质性的。第一条就是服务的水平,银行的服务水平,对客户是不是到位,是不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不是满意;第二条就是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也要非常过硬。银行的服务好,但资产质量不好,银行可能还不行,所以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这两条,但是这背后意味着大量的机制、制度、规定,包括各方面的资源配置。”

  正如前面的“收益”部分所提到的,我们采访的银行家还认为,资产质量问题还关系到银行的收益指标是否失真,按照他们的意见,资产质量的重要性可能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因为,我们从股东回报的角度定义竞争力,将近两年ROE的平均值单独作为收益指标,与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一样都占有1/3的权重,而客观、主观指标下面有很多分指标,资产质量仅是客观指标的7个分指标之一,这样的设置,可能意味着我们大大低估了资产质量的重要性。

  另一些银行家提议要用更彻底的视角来看待资产与风险的关系,而不是仅仅考量资产的质量,一位跨国大银行的中国区行长说,“资产就是风险,是不是这个道理?银行的资产在哪里?不就是贷款。贷款风险最大,如果一个闪失就完了”,“如果银行70%的盈利是靠利差来的,那么(一旦利差缩小),一夜之间,你会发现面临很大的问题。银行家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意识,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差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市场风险——价格的变动,决定盈利的变动。如果太依靠存贷款,你有一天会突然感觉到存贷款好像不是我的主要业务了,因为它是最亏钱的一块了!”为此去考量资产质量,还不如减少资产,用更少的资产去获得相同的收入。

  IV.资产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有时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不好,一个银行就将被终结。在这一问题上,受访的银行家常会举一些非常的例子。

  一位银行资金部的高管认为,资产流动性问题会使一些事情显得很奇怪,10月份接受访问时,他说,“我们刚刚在(同业)市场上借了一笔钱,利率是4%左右,这笔钱我们又借给另一家小银行,是2%。”这个奇怪例子背后的原因,就是他所说的小银行最近流动性出了问题,而且又欠着受访者银行的钱,这个时候不帮它,小银行一出问题,受访者银行的损失将更大。

  一位欧资银行驻中国的银行家则抱怨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令人“很头疼”,他说,“现在银行间拆借利率的‘茅刺’现象(短期利率像坐过山车一样突然比中长期利率高,形成‘长短期利率倒挂’,影响资金的事件一过,短期利率又迅速下来)很严重,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利率很平缓,但是,短期利率波动很大,大的IPO一来,‘茅刺’现象就变得很严重,市场波动很大。像以前也就黄金周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但现在股市的市值越来越大,冻结的打新资金越来越多,对市场资金有很大影响,我们是净拆入的,现在做资金的同事都很头疼。”

  尽管在一些情景中,资产流动性变成问题的一切,但是当其仍保持较好经营的时候,它的重要性似乎在降低。一个接受采访的银行近期有大量的定期存款转为活期资金存入,面对这是否会导致资产分配比例失调的问题时,该银行管理者表示,“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如果短存长贷,最大的后果是流动性不足,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是流动性过剩,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大银行来说。今年9月份,我们新存款有70%放着未贷出去。”

  V.资本充足率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生存改革已取得较大成效,在亚洲银行中,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很多银行改革的前提,一些较早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的银行,可能在其它方面竞争力的提升上取得先机。

  一家较早完成上市重组和资本充足率补充的银行领导人说,“今年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就是上市、定价、引进战略投资者、谈判,我们却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内部的改革改造上,而在资本运作上只花了很少的时间。在我们全部工作的安排当中,80%的精力是放在内部改革、内部改造上,明显见到效果。”

  银行资本充足率事关金融安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监管机构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银行自身。商业银行业是一个特许经营的行业,这使得资本充足率还会影响业务的拓展,从而变得更加重要。一位受访的银行家表示,“各个监管部门就是这样,你的业务能不能发展是资本决定的,有多少资本,才能有多少业务。如果你的资本不达到,你当然不能发展业务,因为一发展的话,风险资产就多了,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果你没有更多资本去覆盖,一旦出大事情你的影响就很大了。”

  VI.效率与流程银行

  在开放式访谈中,效率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尽管我们亦对此有精确的定义,但解释起来又过于烦琐。为此,今年我们对效率指标的讨论集中在流程银行,这是一个与效率相关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效率的衡量指标使用了三个标准化分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成本对收入比率(非利息费用除以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及非利息收入之和〉),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比率,中间业务收入对员工数目比率。对中国银行业来说,2007年的新课题——流程银行改革将直接影响“效率”。

  受访的一位著名中国银行家表示,“有关监管领导做了批示,强调银行的改革应该再造流程,而且要考虑客户服务,实现内部的制度和程序安排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条块分割,这样就必须要打破过去那么多的层级、部门,把‘部门银行’变成一个‘流程银行’,核心问题就是以最简便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另一位银行家则说,“什么叫流程银行?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流程银行就是一种效率,是你的(服务)质量和你的成本达到最佳的平衡,这时候的流程是最佳的。尽管对其定义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我越来越体会到银行下一步既要发展,又要防范风险,既要满足监管要求,又要满足股东的回报要求。银行的每一朝向都得逐步配合起来,这需要流程银行。”

  对于前述银行家的效率优化视角,另一个银行家将其描述为流程银行的“第三件事”。“现在大多数银行做流程银行,大多数做的是两件事,第一是内部流程文件,把条文式的文件改成流程式文件,第二个就是变革组织架构,把原来是前台头后台综合成事业部,机构扁平化。他没有作第三件事。其实流程银行真正难的是第三件事,就是你要看这些环节的设置,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没有一些必要的环节,风险控制很难到位;太多则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

  如果说银行盈利、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银行问题是银行高管的问题,那么流程银行影响范围则可能更广,银行所需决心与准备需要非常大。

  一位中国流程银行的领军人物深有体会地表示,“这项工作我在行长任上就下了很大决心。2005年下半年,我们决定让公司业务从支行退出,把支行的平台空出来专心搞零售业务。这句话说着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专门为这件事,我在广州盯了一个多月,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搞事业部会分流很多人员去做零售,而中国所有银行从业者都没有做零售业务的观念。但我们银行成功做到了分流,而且重要的是,业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一位银行家则强调流程银行改革必须根据自己的特色,一位金融高管表示,“流程银行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银行来说,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再造是有必要的,但应该根据自身的需要。国际上银行组织架构模式有两种,一种就是纵向为主,横向为辅,事业部制就是如此,一些则反之,有时不一定哪一种就更好。欧美银行大多是以条为主,但也不是没有问题。他们在中国的行长只负责协调,而涉及到一件事,在业务来往中,每个部门的人都分别跑来找我们,我很纳闷,但没有办法,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各自向香港老板负责。”

  “流程银行存在一个文化问题,汇丰和花旗都是条和块结合的,但是汇丰银行比较东方化,汇丰银行块的权力比花旗要大,条的权力比花旗要小。更注重块,综合。而东方人其实都是喜欢做综合的。但事业部就没有综合,如果你条和块都是各50%的权利,将来没有人协调,会打架的。”另一位受访银行家如此提示文化在流程银行中的重要性。

  VII.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

  “信贷是银行的主业,亚洲银行一定是这样的”,一位香港银行家的这个判断决定了,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在亚洲银行中的重要性。一位中国内地的银行家则提到,在传统存贷款业务下,大量储蓄存款的分流会对一部分银行流动性造成压力。

  分行网络重要性的一个例子是,很多受访者一致赞同,“在中国,与外资银行相比,本土银行的分行网络使其在国内零售存款方面占有优势”,这有助于开展国内的贷款业务。一位法国的银行高管在上海表示,“吸收存款不是想吸收就吸收,这是整个银行综合服务的结果,尤其我们外资银行没有网点,更多时候只能通过同业的资金往来维持。”

  长远地看,“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的重要性与货币市场的发展程度成反比,一位欧美银行在中国的银行家提示了这一点。而且,减少对存款基数,进而对分行网络的依赖可能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没有多样化,你必须开分行,建立网点才能吸收存款,大家面临的选择都是一样的,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分支行成本很大。如果有一个充分的拆借市场,有些银行就靠拆借过日子,有些银行就靠吸存款过日子,银行才能分工,才能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但现在大家都一样去抢存款,很简单,因为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货币市场。”

  存款的结构还常常对成本造成显著的影响。一位大型银行的管理者对活期化后很多存款又重新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他们银行表示满意,“很多人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这样成本就降低了,居民的储蓄去投资,但反过来,很多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大量的钱存到我们这里,而且都是活期的。”

  但存款变少有时也是业务转型的一种推动力,一位银行家在提到存款分流时表示,“在关掉一扇门的同时又打开一扇窗,好多银行发现通过

理财产品,又有很多产生中间收入机会。今年整个
资本市场
复苏带来了理财意识的觉醒,这会影响银行今后的经营理念。”

  一些客观维度竞争力会显著影响相应的主观维度竞争力,分行网络即是其中之一,显著地影响着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位香港银行家评论说,“如果用1到10进行打分,中国的银行可以拿到10分。”分支机构使中国本土银行轻而易举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面对面的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一个有效的支付系统能够更接近客户,哪个会使银行拥有优势。中国一家主要商业银行的一位高级经理在香港表示,“如果外资银行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支付系统,就难以为中国本土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