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四部分:亚洲银行排名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15:03 21世纪经济报道

  一、亚洲银行竞争力总体变化

  在评价具体的排名结果之前,我们先从数据上看看与去年相比,亚洲各国家/地区内银行收益分值及各客观指标方面的总体变化。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采用的数据都是各国家/地区内两年均参评银行的平均。

  I.收益

  作为收益的衡量指标,两年均参评银行2005-2006年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为10.99%,较2004-2005年平均的12.34%,降低幅度为10.94%,其中,中国台湾和泰国的波幅最大,降低的幅度分别为143.95%和54.07%。中国台湾银行2006年整体收益普遍较低,资本回报率由正转负,经营业绩出现问题。而泰国的变动主要受泰国银行和泰国军人银行影响,这两家银行2006年资本回报率远低于过去两年,平均资本回报率因而大幅降低。除此之外,印度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也略有降低,但是幅度较小,降幅为6.04%;印度、新加坡的资本回报率在2005年下降后,2006年略有回升,新加坡甚至超过2004年的水平。而香港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与去年指标基本持平。其他五个国家/地区的2006年平均资本回报率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其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内地的增幅较大,分别较2005年指标增长了17.58%、11.38%及11.05%,显示其国内银行经营稳定,盈利增加,改革显露成效。日本和韩国,则在2005年较大幅度增长后,2006年呈回落趋势,但是仍然高于2004年的水平。

  就亚洲整体而言,2004年至2006年银行资本回报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如果去除2006年几家波幅较大的银行的影响,整体而言,亚洲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稳定在12%左右的水平。而中国内地的银行,2006年的平均水平达到了14.5%,超过亚洲平均,银行在提高经营绩效、深化改革方面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回报。

  II.规模

  我们用银行总资产衡量银行规模。两年均参评的亚洲银行2006年平均规模达到1179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2.83%,各国(地区)的银行资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韩国和新加坡银行的增幅最大,分别增长了35.89%和32.15%,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银行的增幅较小,分别为16.16%和10.47%,除此之外,其他国家(地区)银行资产的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2006年中国内地参评银行的平均总资产比2005年增长了21.79%,达到2500亿美元,居亚洲之首。

  III.市场份额

  我们衡量市场份额的指标是银行资产占其所在国家(地区)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两年均参评的银行,每家平均占其国内市场的份额为7.21%,比去年指标增长了6.76%。因为我们的银行样本侧重亚洲有代表性的大银行,这显示大银行市场份额有所加大。其中,中国台湾的增幅最大,由4.20%增长至7.00%,增幅高达66.60%,这显示,中国台湾银行业进一步合并整合,领先的银行份额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日本参评银行的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2.59%减少至2006年的2.21%,下降了14.79%,越来越多的银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每家银行的市场份额相对缩小。相对地,新加坡却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星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牢牢占据主要市场。

  IV.资产质量

  我们将资产质量划分为两个指标: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受损贷款比率和受损贷款对总贷款金额比率。

  就贷款损失准备金对受损贷款比率而言,两年均参评的银行,2006年拨备率的平均水平是76.13%,比2005年的87.75%下降了13.23%。其中,中国台湾和泰国下降的幅度最高,分别为37.63%及31.50%。相对地,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及中国内地的拨备率则有所提高,2006年这一指标增幅最大的是韩国,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达到135.79%,较2005年增长20.32%,远远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而印度、日本及泰国的该比率则较低,仅在60%多的水平上。2006年中国内地的平均拨备率较2005年增长了5.82个百分点,达到87.19%,是较韩国、菲律宾之后的亚洲第三高拨备率。

  就受损贷款对总贷款金额比率而言,两年均参评银行,除中国台湾有所增加之外,其他国家(地区)的坏账率均有所下降,亚洲整体从2005年的4.13%下降到2006年的3.64%,降低了11.90个百分点。其中,新加坡、印度及菲律宾的下降幅度最高,分别降低了39.99、27.13及20.83个百分点。即便如此,菲律宾2006年的坏账比率仍然远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地区),高达9.95%;与此同时,泰国的受损贷款比率也居高不下,为9.43%。2006年中国内地的坏账比率为3.81%,较2005年降低了2.63%,仍然高于亚洲3.64%的平均水平。

  我们用上述两个指标标准化后的算术平均衡量资产质量。数据经过标准化后,正值表示该国家(地区)资产质量高于亚洲平均,负值则表示低于亚洲平均。正(负)值越大,资产质量越高(低)。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和2005年两年的指标中,资产质量最好的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均远高于亚洲平均。其中,香港虽然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较去年降低了17.40%,为83.11%,但是仍然高于亚洲平均,而其受损贷款比率2007年达到0.88%,是亚洲最低水平,平均资产质量远优于其他国家(地区)。中国台湾虽然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和受损贷款比率均较去年为差,但是综合起来,仍然优于亚洲平均水平,尤其是坏账比率,还不到亚洲平均的一半。此外,韩国两年数据也均高于亚洲平均。而印度、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则均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中国内地和新加坡的平均资产质量,则已从2005年的负值转变为2006年的正值,显示两地的资产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已反超亚洲平均水平。

  V.资产流动性

  我们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对客户及短期资金比率,以及同业拆借率(借给银行的资金/从银行借来的资金)。

  就流动资产对客户及短期资金比率而言,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流动资产对客户及短期资产比率平均为18.45%,与2005年的17.69%相比增长了4.34%。其中菲律宾的增幅最多,超过一倍以上,指标水平达到11.46%,但是仍然低于亚洲平均。除菲律宾之外,泰国和日本的增幅也较高,增幅分别为35.74%和30.95%。与此同时,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则有所降低,跌幅分别为26.09%、9.74%和6.34%。而中国内地银行,2006年的平均流动资产对客户及短期资金比率为16.06%,比2005年增长了3.90%,但是仍然低于亚洲平均。

  就同业拆借率而言,两年均参评银行的平均同业拆借率2006年为221.55%,与2005年的240.49%相比,降低了7.88%。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印度,从335.45%降低至139.86%,跌幅超过一半。除韩国外,亚洲各国(地区)银行同业拆借率普遍在200%左右,香港最高,为378.16%;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处于100%到200%之间。

  将两个指标综合起来衡量资产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两年,各国(地区)银行资产流动性变化不是很大。其中,中国香港和印度标准化后的资产流动性均高于亚洲平均,中国内地、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则较亚洲平均为低。而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资产流动性则已从2005年低于亚洲平均变为2006年高于亚洲平均。

  VI.资本充足率

  我们用总资本与按《巴塞尔协议I》计算的总体风险资产的百分比,以及权益与总资产之比两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均值衡量资本充足率。

  就巴塞尔资本充足率而言,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的平均巴塞尔资本充足率为12.43%,较上一年的12.23%增长1.65%。其中中国内地的增幅最大,增长10.71%,资本充足率达到9.90%,但是仍然低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印度的增幅位居第二,增长了5.24%,2006年达到12.17%的水平,接近亚洲平均。而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则有所减少,虽然幅度不大。各国(地区)之中,巴塞尔资本充足率最高的是菲律宾,高达17.28%。

  就权益对总资产比率而言,如果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权益对总资产比重的亚洲平均水平是6.53%,较2005年的6.49%仅增长0.60%,波幅较小。与巴塞尔资本充足率一样,中国内地这一指标的增幅最大,增长了16.26%,权益对总资产比重达到4.15%,但是仍然低于亚洲平均。与此同时,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权益对总资产比重则较去年有所降低,降低的幅度从9.15%至0.68%不一。此外,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权益对资产比重分别为10.28%和9.89%,居亚洲领先水平。

  将两个指标综合起来衡量资本充足率,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两年,各国(地区)资本充足率的变动不是很大。其中,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标准化后的资产流动性均高于亚洲平均,而中国内地、印度、韩国及中国台湾则较亚洲平均为低,尤其是中国内地,其平均资本充足率在亚洲处于最末位,虽然无论是巴塞尔资产充足率还是权益对总资产比重,都较去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仍低于亚洲平均水平。对于日本来说,2005年其标准化后的资本充足率为负,但是2006年已转为正值,显示其资本充足率现已高于亚洲平均水平。

  VII.效率

  效率用三个指标衡量:成本对收入比率、净利息收入与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以及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与员工总数的比率。

  如果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亚洲平均成本对收入比为50.17%,较2005年的51.97%降低3.46%,除泰国、新加坡及韩国外,各国(地区)的成本对收入比率均有所下降,各国(地区)控制成本水平有所进步。其中,日本和中国内地的进步最大,成本对收入比分别降低了9.28%和9.20%,尤其是中国内地,成本对收入比率达到42.99%,仅次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远优于亚洲的平均水平。而泰国的情况则不尽如人意,2006年的成本对收入比率达到67.32%,为亚洲最高,并较去年增长了13.03个百分点,增幅较快。

  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的亚洲平均是2.16%,较2005年的2.15%仅增长不到1%,变化不大。但是新加坡和泰国的增幅很大,分别增长了18.50%和16.37%,香港的增幅达到7.94%,排在第三,而中国内地以6.37%的增幅排在第四,其2006年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达到2.37%,高于亚洲平均水平。其他国家(地区)的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2006年比率则均较2005年为低,降低的幅度从10.76%(中国台湾)至0.57%(马来西亚)不一。

  同样地,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对雇员数目这个比值来说,如果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这个比值的亚洲平均是240.0,较2005年的228.2增长5.14%,增幅很小。和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一样,泰国和新加坡的增幅最大,高达419.65%和141.16%,其2006年的比值也高于亚洲平均水平。其他国家(地区),除中国内地外,中间业务收入对雇员数目这个比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中国内地,则由2005年的226.7降低到2006年的124.7,降幅达到45.02%,这也使得2006年中国内地该比值远低于亚洲平均。

  将三个指标综合起来衡量银行效率,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及2005年两年,各国(地区)标准化效率与亚洲平均相比,变动不是很大,除新加坡由2005年的负值转为2006年的正值之外,各国(地区)均在两年内保持一致的符号。具体来说,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为正,即高于亚洲平均;而日本、菲律宾、中国台湾及泰国则为负,即低于亚洲平均。高于亚洲平均的国家(地区)中,其三个指标中都或多或少有指标低于亚洲平均,而它们的标准化效率之所以能为正值,是因为中国台湾的效率水平过低,相对抬高了其他国家(地区)的效率水平。如中国内地,虽然它的成本对收入比率优于亚洲平均,但是它在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VIII.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

  我们用银行的核心存款基数对总存款比率,以及分行数目来衡量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

  就核心存款基数对总存款比率而言,如果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两年内亚洲各国(地区)该数据的变化幅度很小,最大的不过马来西亚的增长2.15%,最小的为中国香港的降低0.22%(绝对值最小)。这一指标的亚洲平均水平为93.17%,其中菲律宾最大,为97.98%;马来西亚最小,为80.30%,韩国及泰国数据缺失。其他国家(地区),除新加坡的85.29%外,均在90%以上。

  对于分行数目来说,如果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2006年亚洲银行平均分行数目为1170家,较2005年的1197家减少2.25%。亚洲较高的分行数值主要来源中国内地和印度,它们的平均分行数目分别为4555家和2456家,而其他国家(地区)的分行数目从中国香港的141家至菲律宾的622家不一,远低于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数量。在过去的一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分行数目增幅最大,分别为87.02%和59.67%,相对来说,泰国的分行数目则有所减少,降幅为26.19%。

  将两个指标综合起来衡量银行的存款基数和分行网络,我们可以看到,2007年及2006年两年,中国内地和印度标准化的数值全为正,即高于亚洲平均;而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均为负,即低于亚洲平均。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正值主要来源于它们数目繁多、遍布各地的分行网络。其他两个国家,即日本和菲律宾,其标准化后的存款基数和分行网络从2006年的负值转变为2007年的正值,这主要归功于它们较高的核心存款对总存款比率以及菲律宾较高数目的分行网络。(两年指标更详细的情况见即将装印成册的本研究报告中英文版附表)

  二、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前15名银行

  10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25家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情况见附表。在排名时,除了综合竞争力分值之外,我们还提供了竞争力的三个子分值:收益分值、客观分值和主观分值排名,其排名情况见附表。

  在竞争力排名的前15位中,地区分布比较平均:有3家中国香港银行,3家中国内地银行,2家泰国银行,2家韩国银行,2家日本银行,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银行各1家。在收益排名前15位中,有4家马来西亚银行、3家印度银行、3家中国香港银行、2家中国内地银行、2家韩国银行和1家日本银行。在客观分值的前15位中,中国内地银行有4家,占了多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日本各有3家银行上榜,印度和韩国的银行各有1家。而主观分值的前15位包括了3家中国香港银行和3家泰国银行,中国内地、印度和韩国各有2家银行,日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有1家。

  只有2家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在三个子分值的排名中,都处于前15位。而这两家银行在竞争力总体排名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位。排在第三的恒生银行,在主观分值和收益排名中都名列前15位,但是在客观分值中位列17。

  以下是竞争力排名前15名银行的介绍。

  第一名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该银行主观分值和客观分值的排名都是第1,收益分值排名13。其主观分值标准分比位于第2位的日本瑞穗银行高出了0.3479,是本次主观分值排名中差距最大的一项。该银行较高的客观分值来源于其巨大的市场份额(占香港本地市场的44%)。在规模上,该银行以4053亿美元的总资产在亚洲地区排名第八。其资产质量排在亚洲第22位,资产流动性排在第24位,资本充足率排在第39位。而效率及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则排在中间偏后。

  第二名

  渣打银行(香港)

  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是英国渣打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第二位的排名归功于其22.16%的平均资本回报率(第11位)、很高的客观分值(第5位)和主观分值(第5位)。客观分值排名较高,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以及效率。渣打银行的母公司在非洲、中东和亚洲都有很强的业务基础,它在印度的分支是当地所有外国银行中最大的。而且它在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都拥有大量子公司。新加坡

  政府的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竞争力排名第6位的新加坡星展银行),拥有渣打银行17%的股份。

  第三名

  恒生银行

  尽管恒生银行有62.1%的股份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有,但它是一家独立注册的银行,因此我们把恒生银行作为一家独立的银行来研究。恒生银行有极高的收益分值(第4位)和主观分值(第7位),其客观分值排在第17位。从2007年5月开始,它通过全资子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积极扩展业务,在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和南京设有18个分支。告别过去的模式,今年恒生银行的主席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席首次由不同的人来担任,标志着未来恒生银行将寻求更多的独立性。

  第四名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能在竞争力排名中居第4位,客观分值对此贡献较大,排名第2,主观分值排名第16,收益分值则排在第52位。很高的客观分值来源于其庞大的规模,它是中国最大的银行和亚洲第三大银行,仅次于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竞争力排名第13位)和日本瑞穗金融集团(竞争力排名第11位)。中国工商银行拥有高达22%的市场占有率、大量的存款和广泛的分行网络(仅次于竞争力排在第41位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收益分值排名居中,主观分值则从2006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16位,也使其总体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8位跃升到今天的第4位。排名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10月的全球最大规模IPO的成功,其市值目前位列全球第一。

  第五名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享有与中国工商银行类似的很多强项,其客观分值排名第6位。它的竞争力分值从去年的第4位下降为今年的第5位,主要因为其收益分值(两年内其平均资本回报率从22.56%下降到18.30%,排名也从第11位下降为第26位)。中国建设银行收益分值的变化主要来源于政府税收的变化。2005年建设银行在重组上市过程中,作为重组的一部分,中国政府给予其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享受此项税收优惠)而这一政策在2006年已经取消,使得中国建设银行2006年的资本回报率15.00%远低于2005年的21.59%。即使主观分值从第44位上升到第23位,仍无法抵消收益分值方面的影响。中国建设银行较高的客观分值,来源于其庞大的分行网络(在亚洲排第三,仅次于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较大的规模(第5位)和市场份额。该银行于2005年10月成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第一家进行全球IPO的银行,其主要股东美国银行控制了9%的股权,这笔投资使美国银行获利超过300亿美元,成为西方银行在类似投资中获得810亿美元利润的一部分,足以抵消迄今为止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给美国银行带来的损失。

  第六名

  星展银行

  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银行,由拥有其29%股份的新加坡政府有效控制。星展银行的总体排名得益于其较高的客观分值(第3位)和主观分值(第8位),如果其收益分值(8.60%)更高的话,总体排名将会更高。星展银行在香港拥有子公司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竞争力排名第31位)。星展银行在中国内地的扩展通过全资子公司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母公司的分行网络进行。

  第七名

  韩国国民银行

  韩国国民银行今年首次进入竞争力排名前15强。它在客观分值(第13位)、收益分值(19.32%,第20位),以及主观分值(第13位)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出色而均匀。该银行以2139亿美元的资产规模在亚洲排第11位。理想的客观分值来源于其高效率(排第3位),以及在韩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八名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今年跃升10位进入前15,主要归功于其客观分值(第7位)和主观分值的显著提高(从第34位到第20位)。在亚洲,中国银行以6823亿美元的资产总额排名第七,存款和分行网络均排名第五。作为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内地银行,它比其他四大国有银行更加多元化,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中定位良好,获利更多。在收益指标上,中国银行控股的子公司中银香港(竞争力排名22位)排第23位,超过了排第55位的中国银行。中银香港最近收购了东亚银行(竞争力排36位)5%的股权。

  第九名

  新韩银行

  新韩银行从去年的第15位升至今年的第9位,归功于其收益快速提升(22.20%的资本回报率位居第10位,远远超过去年的第30位)和靠前的主观分值排名(第6位)。新韩和长虹银行合并后组成新的新韩银行,共有1697亿美元资产,并在最近积极拓展亚洲私人银行业务。合并后银行的高层职位在原来两家银行中平均分配。2006年以来,新韩银行的最大股东是持有其9.4%股份的法国巴黎银行。

  第十名

  马来西亚大众银行

  马来西亚大众银行排在竞争力的第10位。与前10位的其他银行相比,资产总额为418亿美金的大众银行,规模相对较小,在亚洲排在第60位。它排名居前主要因为其较高的收益分值(第16位)和主观分值(第10位)。其客观分值排名第26位,主要归功于相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占马来西亚15%的市场份额)和优良的资产质量。大众银行是马来西亚市值最大的独立非政府企业。它在2006年收购了设于香港的亚洲商业银行,从而进入大中华市场。一位受访者评论道,“大众银行是马来西亚顶级银行,因为它管理有效,品牌优良,集中服务消费者和中小型企业。”

  第十一名

  瑞穗金融集团

  瑞穗金融集团是第一家进入我们排名15强的日本银行,相对于去年,今年瑞穗集团的总体排名晋升三位。瑞穗7年前由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日本兴业银行三家合并,此次超级合并得到广泛认可。尽管瑞穗金融集团的资产质量、效率、资产充足率和资产流动性都一般,但是高达1.2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使其位居亚洲第二,它的客观分值指数也因此排在第19位。瑞穗金融集团的收益分值一般(排第68位)。它的新战略重点是全球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这点从它合并Shinko并创造出可与Nomura,Daiwa,Nikko抗衡的证券公司可以看出来。瑞穗还是第一家将它在中国的分行转化成子公司的日本银行。

  第十二名

  泰国汇商银行

  泰国汇商银行由于其不错的收益分值(第22位)和主观分值(第3位)而名列竞争力排名第12位。在规模上,其资产总额为286亿美元,比其本国的竞争者盘古银行(竞争力15位)、泰京银行(竞争力33位)的规模为小。泰国汇商银行的客观分值排名第43位,其中资本充足率(第19位)和效率(第30位)较高。它的最大股东是泰国皇室。作为一家具有社会使命的银行,泰国汇商银行今年将满百岁,并在抵押、信用卡和保险等领域带领泰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

  第十三名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以1.5万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我们此次研究中最大的亚洲银行。它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去年,但由于主观分值和客观分值有所下滑,总体排名下跌了三位。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合并已经两年,但是此次合并是否成功仍是未知数。在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把零售业务作为成长的主动力,并在马来西亚的土著联昌银行(竞争力排名第46位)中有战略持股。虽然其规模(资产总额)在亚洲的排名居于第一,但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目标是使市值也挤进前五名。今年,它旗下的日联银行(BTMU)将中国的分行升级为子公司。此外,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已经与招商银行(竞争力排名21)建立了战略关系,并期待在未来有所发展。

  第十四名

  印度HDFC银行

  印度HDFC银行的排名较去年有所下降但总体不错,主要因为它主观分值排在第9位(去年第6位)。值得注意的是它在相对较小的规模(只有209亿美元的资产)和相对较小的本土市场占有额下,客观分值排名仍排在第33位,这主要是由于其较高的效率和资本流动性。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一样,印度HDFC银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银行业自由化的先驱。现在它是印度私人银行服务的领袖,其80%的股权由非印度企业持有。花旗集团是其最大股东,持有13%的股权。印度HDFC银行以客户导向和开放现代的作风闻名,成功地建立了非本土企业的形象。HDFC还投资于外包到印度的国际商业活动,占有巴克莱旗下印度后勤服务企业Intelenet Global Services一半的股权。

  第十五

  名盘古银行

  盘古银行被广泛认为是泰国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顶尖商业银行,在香港和中国内地都有广泛业务。它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23位提升至今年的第15位,它相对较高的客观分值(第20位)主要归功其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性、效率以及在泰国的市场份额。但是它的资产质量较差,14.47%的收益分值位居亚洲第50位。尽管以414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泰国最大的银行,盘古银行在我们的研究中只算得上是一家中等规模的银行。亚洲金融危机后,泰国盘古银行进入西方资本市场寻求资本、进行增资,此举虽然使家族持股大幅下降,例如华侨陈有汉家族持有盘古银行的股份从35%减到10%-12%,并使外资持股比例增加到49%;但是改善了银行的经营业绩,并重建了声誉。

  三、排名

  较去年的变化

  对比两年的竞争力排名情况,对于两年均参加排名的109家银行来说,有4家银行排名变动在31至40名之间;5家银行排名变动在41至50名之间;2家银行排名变动超过50名。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竞争力排名变化较大的银行。

  台新国际商业银行后退91名

  在所有109家两年均参评的银行中,台新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变化最大,从2006年的第32名下跌到2007年的123名,后退91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90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24名,后退34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9名,后退90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4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4名,后退45名。收益分值方面,2004年至2006年,台新国际的资本回报率逐年下跌,从2004年的22.63%,下跌到2005年的-6.74%,2006年的-43.99%,对股东的回报持续恶化。客观因素方面,台新国际的受损贷款准备金对受损贷款比率大幅下跌,从2005年末的915.70%下跌到2006年末的111.37%,使得资产质量大幅下跌,客观分值随之下降。此外,台新国际的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也有较大的下降,从2005年末的4.39%下降到2006年末的3.09%,跌幅接近30%。主观排名的下跌可能在于其收益、客观因素剧烈下跌的令人印象深刻并随之反映在相应的打分上。

  玉山银行后退62名

  中国台湾的另一家银行,玉山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变化也很大,从2006年的41名下跌到2007年的103名,后退62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2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96名,后退75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97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95名,前进2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2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83名,后退60名。与台新国际商业银行一样,玉山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从2004年的27.00%,下跌到2005年的11.86%,2006年的1.1%,连年恶化,使得收益排名下跌厉害。主观排名方面的变化原因基本上与台新国际相似,不再赘述。

  印度东方商业银行后退45名

  印度的两家银行,东方商业银行和AXIS银行(原名尤缇艾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均下跌了45名。其中,东方商业银行从2006年的第31名下跌到2007年的76名。东方商业银行的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25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72名,后退47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24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38名,后退14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6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5名,后退54名。与前两家中国台湾银行一样,印度东方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也呈连年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24.19%,下跌到2005年的13.11%,2006年的11.03%,虽然幅度不如前两家中国台湾银行那么大,但是在其他亚洲国家资本回报率普遍上升的情势下,将印度东方商业银行的收益分值下拉幅度相当大。客观排名变化不大,下降的14名主要和资产流动性的变差相关。

  印度AXIS银行后退45名

  AXIS银行从2006年的第3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84名,后退45名。其中,它的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26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19名,前进7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65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04名,后退39名。其中,客观因素分值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银行效率的下跌,成本对收入比变大,成本控制出现问题。同时贷款损失准备金比率也有所下跌,对坏账的储备金不足。

  马来西亚土著联昌银行升45名

  与上面两家印度银行不同,马来西亚土著联昌银行的竞争力排名上升了45名,从2006年的91名上升到2007年的46名。其中,其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97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73名,进步24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69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50名,进步19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63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40名,进步23名。银行总资产增大、市场份额变高、资本回报率变高、主观排名进步,是马来西亚土著联昌银行竞争力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

  中国农业银行上升41名

  中国的两家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北京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均较2006年上升了41名。其中,中国农业银行2006年的竞争力排名是第82名,2007年上升到第41名;其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121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108名,进步13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6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8名,后退2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122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82名,进步40名。资本回报率变大,主观排名变好,是农业银行竞争力排名进步的原因。主观排名变好,很大程度上缘于受访者对中国银行业整体评价的改善,另外,农行股改的预期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现在,农行是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最后一个尚未完成股改的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增强了受访者对农行股改成功的信心。

  北京银行上升41名

  北京银行的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第103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62名,同样上升41名。其中,其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100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45名,进步55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81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62名,进步19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82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80名,进步2名。北京银行竞争力排名的进步主要是由于其资本回报率的进步。从2004年至2005年,北京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从5.10%上升至6.90%,并在2006年一跃至22.89%,进步喜人。此外,其资产流动性和银行效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后退40名

  台湾的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第34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74名,后退40名。其中,其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46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4名,后退68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55名上升到2007年的第22名,进步33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20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77名,退步57名。虽然中国国际信托商业银行在过去的一年,银行总资产、市场占有率、资产质量及资产流动性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使得银行客观排名有了33名的提升,但是同时,其资本回报率却显著恶化,2004年、2005年分别为16.00%、15.44%,2006年骤减至-14.69%。

  印度旁遮普国家银行后退39名

  2006年至2007年,印度旁遮普国家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后退了39名,从第16名降低到第55名。其中,收益排名后退了30名,从2006年的第1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43名;客观排名后退了2名,从2006年的第21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23名。收益排名方面,2004年,其资本回报率为23.74%,而2005年及2006年仅在15%的水平上徘徊,由于2006年收益排名用2004年、2005年ROE均值,2007年收益排名取2005年、2006年ROE均值,这导致期间其收益指标跌幅较大。

  台湾渣打国际商业银行退38名

  台湾渣打国际商业银行(原名新竹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从2006年的第80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38名。其中,收益排名从2006年的第43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75名;客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86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18名,后退32名;主观排名从2006年的第79名后退到2007年的第108名,后退29名。台湾渣打国际客观因素分值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资产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的变差。而收益分值方面,2004年资本回报率为16.01%,2005年为15.68%,2006年骤减至-28.16%,对股东的回报出现较大问题。

  印度卡纳拉银行后退34名

  2006年至2007年,印度卡纳拉银行的竞争力排名后退了34名,从第20名下跌到第54名。其中,收益排名后退了11名,从2006年的第17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28名;客观排名没有变化,仍保持在第29名;主观排名后退了68名,从2006年的第39名下跌到2007年的第107名。资本回报率下降,主观排名变低,是造成印度卡纳拉银行排名降低的原因。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