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难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 08:31 保监会网站
在流动性泛滥的全球背景下,中国不动产价格持续攀升,资本市场异常火爆,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几乎是全球最高,这一切似乎都在叙说着流动性过剩的中国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是,众多中小企业对资金依旧如饥似渴,广大农村地区几乎绝缘于金融服务,这说明流动性并没有渗透到经济体的各个层面,而这个就折射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流动性过剩只带来表面繁荣,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如果回避对那些结构性问题的分析,仅仅关注流动性本身,从而设计出一系列所谓吸收流动性的政策组合,比如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或者鼓励国企向海外投资等等,这些头痛医头的短视策略是注定会失效的,并且这些政策本身将会引发另外的“非意图后果”:比如鼓励国企向海外扩张,就蕴含了巨大的道德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国投资公司投资黑石集团的巨额浮亏就是一个例子。造成流动性过剩表面化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方面是汇率体制的僵化。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外汇储备的增加等价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更加强化了这种机制。虽然中央银行采用各种政策工具来对冲这种流动性,但是由于央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限,它必须受制于决策层其他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对冲至多是一种扬汤止沸的举措。另外一方面,下列因素的存在,使得流动性无法与其他市场要素融合:一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市场要素之一,受制于意识形态和陈旧法律的限制,流动性非常低(这使得那些可以流动的土地,包括房产,价格就畸高)。二是金融体系市场化发育程度很低,流动性根本无法通过各种金融载体输送到需要的地方。三是庞大的垄断性行业的存在,成为流动性无法进入的高地。土地、金融、垄断性行业往往被过时观念、特定利益集团或者行政权力所套牢,处处是门槛和障碍,使得四处流动寻找投资机会的资本,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本行为短期化,同质化,最后被迫在有限的房产和资本市场搏杀,造成这些市场畸形繁荣。而一旦资本套利逃离这些市场,泡沫破裂,就会给经济体造成伤害。因此,中国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折射的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这是一种低级的过剩,与一个自由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剩,不能同日而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就是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经济结构下的畸变。如果承认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那么流动性过剩的解决自然不能仅仅依赖央行的货币政策,或者其他一些部委的政策组合拳,而必须在更深层次上进行变革。应该进入政策选项的包括土地私有化,金融体系的开放,垄断企业的破除等等。这些其实就是所谓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是真正考验当局变革意愿的试金石。其实,在当下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执政当局如能凝结政治意愿,因势利导推进这些变革,应该是一举数得的高招。反之,不增加土地的自由流动,不增加金融体系的竞争性,不打破权力主导的垄断行业,不改变实体经济的结构,不解放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中国经济体必然要经历“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不足”冰火两重天的煎熬,经济泡沫和经济管制对经济体将产生双重打击并导致经济危机,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可能消失殆尽。[][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