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文]邻里之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7: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藏族人民热情友善,邻里之间相处和睦,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图为帮助邻居盖房子的3位藏族同胞,在劳动间歇亲切交谈。 古人说“五家为邻,四邻为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发生了很多变化,邻里一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合租房、大杂院、商品楼、别墅群等等,在不同的环境气氛中,邻里之间也有着不一样的心情感受。 同在屋檐下 生活在大都市的一些年轻人,因为条件所限,选择了与人合租的居住方式。处得不好,大家都觉得别扭;相处愉快,既省了钱,又多交了个知心朋友。 小刘三年前毕业时,从家乡哈尔滨来到北京,一开始和陌生人合租的经历,就让双方都不大满意。小刘举例说:上厕所时间长了,他就在外面喊;洗澡时间长了,他也喊。再比如,因为我是后住进去的,想和先前住进去的人一起分摊上网费,但是人家不愿意,从此后两人就不怎么沟通了。小刘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短了大家还忍一忍,时间长了怨气积攒到一定程度,就终究会爆发。 和小刘不同的是,黄先生一开始的邻居就是自己办公室的同事,用黄先生自己的话说,他们在生活习惯上比较相似,在作息时间上也没有很大冲突,每天早上一起出门、打同一辆出租车去单位,下班后,如果不去其他地方,也都一起回家。但是,再熟悉的合租房邻居、再平静的生活,人们之间也难免会存在一些摩擦。黄先生告诉记者,他这个同事特别喜欢看足球比赛,经常会看到夜里2点,在周末的时候甚至看到凌晨5点,而且,因为是球迷,所以他把电视声音调得还很大。这种情况下,黄先生就肯定要受到影响。 胡同情深 说到杂院里的邻里关系,褚先生想起了几十年前自己8岁那年的唐山大地震时,邻里之间在一起相处的场面。褚先生回忆道:那个时候,北京各地搭了很多地震棚,我们都住在和平里二小和75中学两个学校之间的一个大空场内,出去以后第二天就开始下大雨,当时又没有什么临时应急措施,于是,每户拿两辆自行车,一共十几辆自行车,共同撑起一大片空间,人们在这里同吃一锅饭、同挡一片雨,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带来的危险。 如今,生活条件方方面面都好了,生活在杂院里的人们怎么面对自己的邻居呢? 姚阿姨5年前,全家人搬到北京、住进了大杂院,虽然现在他们也买了商品房,但是一家人还是喜欢住大杂院的感觉。姚阿姨说:我们以前是住楼房,搬到平房后,一开始有点儿不适应,但是住着住着就觉得平房挺好,大杂院的十几户人家都能接触,感觉一下就融入到一个小社会,还挺温馨。 打开防盗门 而住在单元楼里的人们,怎么和周围邻居来往呢? 褚先生就比较遗憾地说:我搬到现在的这个地方4年了,但我不认识我对门儿的邻居,在这个单元12户人家中,就知道楼下的邻居长什么样,这还是因为当时为了家里装修跟他们打交道。“现在好像大家更多地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空间里,自己的居住面积越来越大,但公共的、可以交往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一个个紧闭的防盗门、一张张看似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人情味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一位新加坡朋友陈先生说:我是搬到现在住的这层楼的第一户人家,其他人一搬进来,我就去问候他们,然后大家成为邻居,就开始互相帮忙了。在一些节日里,我们会互相祝福;孩子们也经常在一起玩;谁出国旅行,都会给邻居带些礼品。还记得有一次在凌晨两点,我隔壁的邻居突然肚子疼得厉害,他太太就来敲我家门,然后我就送他到医院。陈先生也表示,这样的情况在新加坡很普遍,只要一个人为人友善,再加上平时互相之间的交流,熟悉了以后,什么事情都好谈了。 院墙隔不住 张先生住在一个别墅区里,和邻居们的来往就更少了。因为彼此间的干扰不大、界线划分也很清楚,所以产生矛盾的情况并不多。然而,张先生在享受着优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觉得现在邻居之间的交往有所欠缺。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居住在美国马里兰州的美籍华人廖先生。他说:“在美国住别墅和国内的情况差别比较大,心态有很大差异。记得我刚搬进去的时候,我的邻居就拿着一篮子水果到我家,跟我说欢迎成为我们的邻居。他们很愿意大家彼此了解。只要是见面就一定打招呼,即使在开着车,见了邻居,也会停下车来问候一下。另外,在马里兰州我所在的社区,每年春、秋各一次,上百个业主在小区绿地里把各自家庭自制的食品带出来与周围邻居一起分享,我也会做一些中国炒饭。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吃东西,很融洽。” 其实,不论经济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活得开心不开心,也和他周围的人有着很大关系。笔者相信,良好的邻里关系,是良好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戴占军 摄 丁 洁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