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理论大师”卢辅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与卢辅圣有关艺术的对话,常使人觉得吃力。他逻辑严密、疏而不漏,没有过分精彩的篇章,也没有哪怕前后一丁点的矛盾 本报摄影记者/任玉明画家卢辅圣被人称为“中国画理论大师”是有道理的:他一年所画的中国画不过二三十幅,但却经常主持各种有关中国画的大论题、发表多篇理论著作。

  与卢辅圣有关艺术的对话,常使人觉得吃力。他逻辑严密、疏而不漏,没有过分精彩的篇章,也没有哪怕前后一丁点的矛盾。他的生活甚至有些索然无味,除了画画,他还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社长。他既不喜好呼朋喝友,也少酩酊大醉,在生活上绝对缺乏吸引人的亮点。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性格孤傲”使然。

  事实上,由于产量不高,卢辅圣还常对别人谦称自己是“业余画家”,不过这丝毫不能掩盖他的“野心”——他对传统绘画形式研究极为透彻,于是专门寻找前人非主流、未完成的创新形式。“衡量艺术的高低好坏,是能不能进入美术史。有些人当时很红,并不能进得了美术史。只有既能衔接,又能突破,进入那个链条,要使美术史少了你这块,就不完整,这才是一个好画家的状态。” 卢辅圣说道。

  如果上溯到卢辅圣学画的时期,他的这种理性简直是一脉相承。上世纪80年代初,已过而立之年的卢辅圣刚从浙江美院(现在中国美院)毕业,他本可以留在浙江、留在学校任教,而那时的浙派画家在当时画坛依旧风生水起。

  “浙江是浙江美院的天下,这样艺术界形成了一个金字塔,人们所有的成长受到金字塔的压制,它是一个统一的结构。而上海是一个多元的。我当时分析,海派多元,这中间就有很多空隙,这些空隙就有利于弱小的个体发展。于是我就理性选择了上海。” 卢辅圣说,他的父亲是农民,但上过私塾,读过好多古书。在卢辅圣六岁时,家里请了一位清末秀才来教他“四书五经”,至今他仍可以直接读通大量的原典而不需要翻译。

  “我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具体的原因和条件。” 这位严谨的画家说道,“我研究早期中国画的经典,对这些形式比较驾轻就熟,我知道它们的生命力基本上结束了,你不可能再达到那个高峰。所以在艺术创作上,试图把这些熟悉的东西排斥、另辟蹊径,我要找一些元素,未必能发展出来,但有潜力。”说白了,他想把中国画、文人画文静高雅的气息传承下来,又与现代的视觉传播方式结合起来。他还独创了书法中的一派文字,用隶楷书的点画融合先秦的篆体字结构。

  卢辅圣的孤傲与沉默,也一度被画界和出版界视为“特立独行”。不过,当他的出版社策划、主办了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1989年的“董其昌会议”、1992年的“四王会议”和1995年的“赵孟頫会议”时,这些类似美术史上“拨乱反正”的学术研究,很快为他赢得了艺术界的学术声誉。

  在他今年个展的作品里,画风很统一,有点写意有点抽象,并大手笔地留白。色泽都是淡淡的绿,淡淡的黄,淡淡的红,显得空灵。题跋还用的古体字,很漂亮,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得懂。不过,这样一个“无趣的人”,他展览的画册自序的第一句话却着实有趣:“绘画是一种奢侈,而且是一种人人能够享受的奢侈。”看来,他很享受这其中的思考过程。


曹俊杰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