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稀老画家的新海派生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30日 02:40 第一财经日报
当年迈的画家方增先再次来到上海美术馆时,是为他自己几十年来首个艺术回顾展揭幕。作为上海美术馆的馆长,76岁的他要依靠旁人和拐杖才能登上美术馆的阶梯——这个自称“不称职”的馆长,背负神经官能症、胃病等疾病,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馆长办公室中。 在潘天寿、谢稚柳、程十发等大师相继离世后,海派中国画就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个曾经长期在全国“得风气之先”的海派绘画,逐渐让位于当代油画、京派绘画。 此时,原先沉寂的海派画家开始有人“出山”了。先是海派画家卢辅圣今年3月在上海办的首个个展《坐看云起》,接着是林曦明的《水墨江南》,再是方增先在上海举行大型个展《跋涉者》,然后谢春彦推出《春彦三卷》,包括“画评、造句、图存”,陈家泠的个展也刚刚在上海美术馆落幕…… 新海派的画家们突然在短期内从隐居的世界集体冒出头来。对于这批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画家来说,学艺拜师,那是久远的事情;“五日一水、十日一山”的闲情,在今天快餐化的商业文明中早失去了基础;“岁寒三友”也不再是画家关注的主题。如今,时尚女郎充斥的街头巨型广告牌、不断增长的城市高度,代替了老画家们曾经对于海派的整体印记。 老画家们也曾为此迷茫徘徊。他们一方面对“暴发户式的文化霸权主义”充满畏惧,又不断在内心梳理着时代对自己的影响,他们曾向历史反问。鲁迅曾说,“文化上京派近官而海派近商”。从清末开始的海派绘画,有赵之谦称为“前海派”的代表、吴昌硕称为“后海派”的代表。但近代海派则旗帜不明,商业文明多元发展割裂了对艺术的需求方向,长期以来也有“海派无派”之称。 “老一辈画家去世后,现在新海派的地方色彩越来越弱,但个体色彩越来越浓。如今海派画家更多沉浸于个人的选择之中,这种多元化也正是海派的一大特色,所谓‘海派无派’。”在上海画坛被视为“理论家”的卢辅圣说道。 不过,这种多元化也使海派画家的生活各自相异。他们不像北派的画家,喜欢养养金鱼、逗逗小狗、寄情山水。这些传统文人画画家的生活方式,似乎对于今天海派中国画家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宁愿守着一株几百年的紫薇、抱着古典,终日在长画桌前与休息的床之间不断腾挪。卢辅圣至今还不知如何用银行卡去银行提钱,方增先对数码相机的使用仍觉不便,谢春彦却秉持了山东人“急公好义”的传统,极少忙活自己的创作。 可一旦这些老画家们肩负起“新海派”的大旗,仍是自觉和沉稳的。画家方增先为了他的个展“拼了老命”——他花了近一年时间来创作超大幅中国画《祭天》,画长12米、高2米,还反复改了三次才逐渐觉得满意。画到最大时,曾达到25米长。 现在,76岁的方增先走路不灵便了,66岁的谢春彦记忆力下降了,58岁的卢辅圣眼睛也不好使了。但对于“要从40岁才算起步”的中国画来说,他们的艺术才正步入中年。要知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75岁画《玉壶春色图》才达到“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的地步。 “一个中国画画家一般到了40岁才能画出个名堂,到了五六十岁才能非常成熟,这跟油画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它靠自身积累的周期非常长,致使创作力量不在年轻艺术家身上,而是集中在老一辈身上。”上海画院院长施大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40年前,英国“披头士”的四个男孩从利物浦出发,他们走得实在太远太快,有的甚至来不及回到他们出生的城市,就匆匆走完了一生。而海派画家,在这个城市中浸润良久,日复一日伏案几十年,有的甚至还不曾出去闯天下。现在,该到了出去走一走的时候了。不过,画家谢春彦也对今天浮躁欲动的画界警告说:“新海派要继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没有人文主义精神,否则就成了纯粹技术和工艺。” 曹俊杰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