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调查]剖析人才强县战略在浙江长兴的实践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20:38 中国产经新闻

  善于理“才”力促长兴提速

  剖析人才强县战略在浙江长兴的实践意义

  本报记者 丁江 王嘉瑜

  通讯员 曹世河报道

  2007年8月6日,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在长兴县委党校举行。应邀前来讲座的浙江大学的教授十分惊讶:91名学员竟然都是全国重点高校的硕博研究生,而他们的就业岗位分布在长兴的20个部门、19个乡镇(街道)和县开发区管委会。“长兴能批量引进这么多优秀人才,真是出人意料!”而长兴县人事部门则透露,这只是今年该县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工作的亮点之一,还没有包括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这个亮点被称为“百名硕博引进工程”。2006年10月,在对全县人才需求进行统计预测的基础上,该县人事部门发布了《长兴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提出了2007年重点引进100名以上紧缺专业硕博研究生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和企业人才队伍的专项工作目标。

  “不怕想不到,就怕不敢想”,长兴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与诚信。经初步挑选的近200名研究生,先后分四批赴长兴实地考察,通过集中测试和面试后,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研究生们事后说:我们想不到的,长兴全想到了!从落户手续办理到居住安排等每一个环节,人事部门全程跟踪服务,尤其在后续管理培养方面,除了适岗培训,还实行了岗位导师制。同时,组织部门将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加快纳入后备领导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长兴一行,使天之骄子对“小地方、大舞台”有了全新的认识。

  “把一切全想到,就是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该县人事部门称:实施“百名硕博引进工程”的深层用意,是将长兴快速发展中的机遇和舞台充分展示出来,让更多优秀人才发现长兴、选择长兴、服务长兴。事实上,近年来长兴“才气”看涨,仅今年上半年就引进人才1071名,其中紧缺急需专业人才721名。

  从两轮驱动到比翼齐飞

  长兴历来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自誉。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长三角、环太湖经济圈“群雄崛起”时,作为浙江最后一批对外开放的县域之一,长兴一度陷入被边缘化的危机。

  哪里是摆脱危机的突破口?县委书记刘国富说:新世纪之初,从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到基层群众,“跳出长兴看长兴”,彻底打破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出了思想不活、观念滞后、精神不振的根源,敏锐地看到了潜力与机遇所在。在行动上,则是吹响了“比、学、赶苏南”、“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号角,开始实施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两轮驱动”战略。

  县委副书记、县长章根明说: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难,这是一种理性考量。长兴人“了解自己”贯穿着一条“取他人所长、创长兴之新”和“依靠自身求得发展、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清晰主线。

  举全县之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短短几年,长兴经济开发区跻身“浙江省十强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高起点、大手笔规划的20平方公里蓝图上,日资工业园、韩资工业园、海信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蒸蒸日上。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每年增幅60%,成为长兴经济的引擎,带动各乡镇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

  投巨资创建与开发区配套的长兴科技创业园,专门为海外留学生、留学归国人员等科技人才实现创业理想建立“孵化器”。科创园一期设立了五个孵化功能中心,并出台配套政策扶持。2002年以来,年均吸纳50多名科技人才带着项目和智力成果入驻,每年有近20家科技型小企业经“孵化”壮大。

  在经济起跑之际,长兴县委、县政府敏锐地看到了发展竞争背后,关键是人才科技的竞争。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加快构筑长兴人才高地的意见》、《关于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突出政府的宏观引导和配套服务。

  为提升自身开放度、知名度,长兴连续几年举办中国·太湖明珠-长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浙商长兴论坛、中日经济讨论会、长三角暨环太湖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并将投资环境推介会、产业招商洽谈会办到了欧美、日韩等国家。尤其是长兴在举办重大招商会展活动中,均精心策划安排了招才引智的配套主题,为实现“鱼与熊掌兼得”打出了高水平的“组合拳”。

  与此同时,县内人才智力交流洽谈活动、组团外出招才活动蓬勃开展,与经济主战场快速推进的节奏紧密合拍。这种互动机制不仅迅速改变了“外地人才引不进、本地人才往外飞”的窘境,而且产生了人才智力与投资项目同步引进、同步吸附的显著效应。

  事实上,长兴经济的另一只轮子——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历史上,该县曾长期以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为主,对资源的粗放消耗、对生态环境的负影响一度成为“硬伤”。要破解成长中的烦恼,必须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轻视人才资源的怪圈中突围!

  2003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投入1.5亿元关闭污染企业300多家,“倒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向,加快走上“聚人才、攻难关、谋创新”的二次创业之路。

  以经营石矿起家的长兴新明华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世说:这几年被逼出了一条新路,通过与浙大、上海交大、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合作,新明华变成了以生产轻质碳酸钙、医药中间体为主的新型企业,使原来每吨只能卖到20多元的石头,在变成轻质碳酸钙、医药中间体后,身价一下涨了40到200倍。

  长兴轻纺业也告别“加工车间”的历史,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注入人才科技新动力,重点发展高档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高档印染和后整理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快速提升,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长兴水泥行业在淘汰低、小、散,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主攻科技创新,发起了“节能革命”。煤山众盛水泥厂率先集民资40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条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实现30%用电自产,年降成本2000万元。之后,全县有9个同类项目上马。与此同时,该县又相继启动了15个“循环经济”项目,为投入其中的7亿元民资插上了人才与科技的翅膀。

  2004年,该县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金融助动、市场带动的同时,突出人才工作配套,并在全省率先实行绿色GDP考核制度,拓出“激活民资”新动向。当年,新发展民营企业508家,民营经济阵营的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对全县GDP的贡献率上升到80%,上缴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0%以上。

  实施“两轮驱动”战略与“比翼齐飞”策略的速度效应凸现:2004年,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2%,成为199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31.05%,增幅列浙江省第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49.26%,增幅列全省第一。从2003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后,长兴连续上演“撑杆跳”,短短二三年攀升数十个位次,2005年列第56位。

  经济学家这样点评:长兴较好地汲取了“苏南模式”与“浙南模式”的精华,成功解开了超常规发展的“密码”。该县将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与活力充分发挥出来,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为发展提速注入了强劲的兴奋剂!

  十项计划走出一盘活棋

  在加快实施电子电源、新型材料、家居服饰、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特色化工等主导产业“六大工程”完美转型的同时,长兴的人才工作始终与发展的大局、大势紧密贴近。

  在2005年召开的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上,与《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一起出炉的是量身订做的人才开发“十项计划”和“四个一百”人才培养工程。会议部署,以党政领导人才培养计划、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计划、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经贸人才开发计划、科技人才开发计划、名师名医名家培养计划、大学生回乡创业计划、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为主抓手,以100名党政领导干部、100名优秀企业家、10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00名代表长兴顶尖水平的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培养对象,推动、带动全县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梯队式提升,目标是五年内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人才团队”。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邱见春说,县委、县政府为谱写人才强县战略新乐章定下了基调:在地方发展的特定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不仅要加大引导,而且要强化“主导”,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争创长兴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竞争新优势!

  与“十项计划”同步出台的是《长兴县人才资源开发若干政策意见》,仅兑现政策,政府每年将拿出700多万元资金。同时,通过调整充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外经贸局、工商联、农办、文联等17个单位都纳进了成员单位;此外,“十项计划”分别建立由部门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班子,涉及21个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通过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新的人才工作机制。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金树云说,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全新部署,在全县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形成“大开发、大投入、大协作”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走出了一盘活棋!

  以《紧缺急需人才引进计划》为例,责任单位为人事局,并有7个单位配合,责任人为县人事局局长王春新。计划确定每年引才数量、层次结构等指标,并明确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和引才措施方案。计划实施第一年,全县一举引进急需紧缺人才872名,较2004年增长63%。过去引才服务是人事部门的“独角戏”,如今“一呼百应”,除了县领导重视、配合部门得力,实际上其他计划都有涉及引才的目标任务,因此,变成了各方面竞相参与、主动协作的火爆局面。

  “十项计划”的个性特色更加明显。《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主抓民企“掌门人”素质提升,近年来,全县九成以上的民企老总参加了经济、科技前沿理论和企业管理强化培训。2005年,选派200多名企业家到宝钢、海尔等大型企业实地培训和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研修,2006年与浙大、清华、复旦、中国电子科大、哈尔滨工大等高校合办了10期培训班,500多名企业家参加培训。

  “参加不参加培训大不一样!”这是天能集团老总张天任的感受。张总从海尔培训回来后,一系列新动作迅速推出,成立天能员工成长学院、管理学院,创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人才强企工程”,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高速转型。2007年6月,“天能动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实行政府“助学教育券”制度。县、乡财政根据各年度培训计划,按每人500元安排补助经费,每年培训农民一万多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年均增量10%。同时,每年从“田秀才”、“土专家”中评选一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给予政府津贴,每人与50家农户“结对帮扶”,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分管人才工作的县委副书记项乐明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需要大胆探索创新,要管活体制内人才,更要管活体制外人才,真正实现各类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确保十项计划齐头并进、目标任务落实,建立人才工作例会、人才工作情况月报等制度。每年制定《十项计划推进要点》,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项计划进展情况汇报;各计划责任部门,每月将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下月安排上报到县委人才办,以月报形式进行通报。同时,专门制定乡镇、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县人事局有关负责人说,人才开发工作形成了协作与竞争并举的热烈氛围。近3年,全县人才总量增长86.4%,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增长103.7%;研究生增长155.5%,本科学历人才增长69.1%,副高职称以上人才增长56.8%,中级职称人才增长50.3%。尤其是呈现出了优秀人才加快向经济主战场流动的良好趋势。

  2006年,长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6亿元,人均GDP达 3320美元;尤其是财政总收入达22.0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4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34%、37%,增幅居全省前列。

  借才生财激发科技裂变

  长兴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每一个动作,蕴含着追求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技巧。同样是在2005年的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上,县主要领导掷地有声:长兴不缺人才,缺的是新观念、新理念!

  一场关于科学人才观的大讨论,最终在全县形成了“全国的人才、世界的人才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为我所用,也就是长兴的人才”的共识。政府示范引导,建立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评估制度与机制,先后聘请留美博士张云飞、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等20多名“智囊”担任长兴

信息化工作、城市建设和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首席顾问,使相关领域的工作水平快速提升。

  此外,连续举办“长三角高校专家长兴行”、“百名院士专家长兴行”,长兴-东华大学、长兴-浙江大学人才智力洽谈会等专题活动,为企事业单位借才引智牵线搭台,成功达成智力合作项目177个。近3年,累计邀请国内外专家700多人次到长兴考察,其中有400多人以兼职、咨询、技术合作、智力投资等形式为长兴所用。

  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还收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与长兴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高端人才智力信息,分门别类编制“柔性专家信息库”,同时定期收集全县技术攻关难题项目,建立“智力合作项目需求库”,与之进行网上对接,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引才借智的效率。

  对此,企业评价是“把服务抓到了点子上”。超威电源有限公司老总周明明说,借“外脑”是撬动企业做大、做精、做强的一个支点。近年来,超威聘请了6位业内顶级专家为顾问,研发的蓄电池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火炬、重点新产品项目,近3年销售额、缴税、创利年均增幅219.2%、206.5%和384.1%,企业跃居全国同行第二。

  几年来,长兴着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新建了2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部门硕博工作站,13家硕博研究生实践基地,61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与集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载体,并启动了长兴科创园二期工程。“浙大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基地”自落户长兴泗安镇以来,已吸纳59名高校专家组建科研攻关小组,每年有3-5项科研成果在基地“孵化”并在当地优先转化,辐射长兴10万亩苗木生产基地,为长兴苗木产业催生出了全新生机,2006年长兴苗木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

  与此同时,大力引导骨干企业走出去设立研发、营销和办事机构,通过岗位或任务聘用、项目委托、人才租赁等形式,使更多人才为长兴所用。2005年,诺力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聘请国外专家指导,成为我国首度逆转欧盟反倾销案初裁决定的企业,该公司聘请的一位国外专家2006年荣获“西湖友谊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长兴新增柔性人才956人,其中高级职称或研究生学历538人,切实激发了长兴科技创新“裂变”效应!近几年,全县研发申报的科技项目达290多个,其中国家级35个,省级179个,特别是2005年、2006年全县共申报专利686项,年均数量是两年前的10倍之多,而2007年仅上半年就已申报专利460项,预计全年达600多项,其中90%以上由柔性人才协助研发。

  事实上,长兴想要的绝不止于科技创新。今年上半年,该县柔性引进10名博士挂职县管领导干部,以此来优化和激活现有党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动力。今年年底,还将与重点高校合作,组织50名硕博研究生到长兴挂任乡镇长助理、150名硕博研究生到企业挂任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为引才借智拓出快速通道。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长兴这个地方级别不高,但舞台很大,只要肯奋斗,大家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在2007年新引进硕博研究生座谈会、大学生回乡创业指导报告会上,县委书记刘国富与大家倾心交流。这两场人才专题活动被特意安排在长兴

图书馆报告厅。

  在长兴,档次最高的是文化教育建筑群,“十五”期间为此投入13亿元,尤其是建起了全国一流的图书馆、大剧院、文化会展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如此大手笔的投入,长兴算的是和谐文化账,更是人才环境账。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地方具备了人人想学习、会学习、求上进的人文环境,才会真正重才、亲才、聚才。政府要做的就是创造一流环境,使人才发展有保障、创新有动力、创业有支持。

  早在2003年,该县就启动了人才安居工程,在城郊环境最好的度假村筹建

别墅式人才公寓,免费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用房;同时,加大政策支持,通过企事业单位购置、租赁商品房,自建人才公寓或专家楼等途径,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安居问题。

  为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每年开展突出贡献人才奖、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奖、高技能人才奖、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名师名医名家奖评选活动,政府给予重奖或实施津贴制度,一出手就是数百万元。

  此外,建立县领导联系企业家和突出贡献专家,乡镇部门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从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人才排忧解难。同时,人事部门“挑大梁、做表率”,下移工作重心,在全县乡镇、部门和开发区配备人才工作干部,在行政村和规模以上企业设置人才工作联络员,形成了县、乡、村、企全覆盖服务网络。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县委副书记、县长章根明的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人才,也可以用来评价长兴的党政机关,可以说,人事部门的作风和作为,正是长兴党政部门整体形象的生动缩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的长兴正处在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的“航道”上。所有的力量、激情与汗水,围绕共同目标凝聚在一起,踏上这片土地,便会被澎湃的激情感染着,被狂飙突进的速度兴奋着,被迎难而上的执著感动着……

  最可贵的,是长兴的人才开发工作具备了一种参与高水平竞争的气慨:拼搏与创新精神!勇于向最好的学、与最强的比、同最快的赛,这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大赛场主旋律相呼应的生动乐章。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