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洞察高盈利的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21:30 中国经营报

  中国企业界似乎已经从微利跃入高盈利的幸福时代。

  这是一场真切发生的“命运呼叫转移”。

  2005年,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年会,中国商界、经济学者集体面对一个现实题目的拷问——商道维新:微利年景里的向上生长。

  然而,反观当下,高盈利、高利润、高增长“附身”中国企业,如此富于戏剧意味的嬗变超出了人们的认知与预期。

  11月28、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本报联合主办的企业竞争力年会将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隆重启幕。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研究员接受了本报专访,详陈企业竞争力历史性跃迁的内情与实情。

  垄断,并非高利润主因

  记者:2005年时,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年会的主题是“微利年景里的向上生长”,然而今年,中国企业界幸福地拥有了“高盈利、高利润与高增长”,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重大变化?

  金碚: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企业所处环境和特殊的发展模式。一般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所需经历的阶段,中国的企业不仅在最近20年的时间中全部经历,而且还出现了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存的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那个时期,体制、机制还都不够健全,留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个时期,价格战比较流行,是企业利润的“血拼”年代,也是中国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

  随后,市场开始规范,过渡到充分竞争阶段,规则、架构都已经构建起来,于是,暴利的空间开始不复存在,企业利润开始摊薄,绝大多数企业都进入了在微利年代寻求生存与发展之道的时期。

  至于这一次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的企业重新进入“高盈利”时期,原因则十分值得分析。需要指出的是,除去少数资源性垄断行业的企业高利润来自于垄断之外,更多的企业利润的增长,来自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强,其主因并不是垄断。

  记者:顺应企业发展阶段的关键性转变,本年度企业竞争力年会的主题设置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金碚:在今年的企业竞争力研究项目上,我们设置了三个主题,一是企业盈利,二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三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发展突出的趋势总结的。首先,在这一年中,中国的企业盈利水平开始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市,而在这一年间,企业的社会责任,也随着

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开始为企业所认同,这是我们设置这三个主题的用意所在。

  持续融资不等同于持续盈利

  记者:中国企业在2007年的突出表现,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喧嚣。但是2005年度的竞争力研究结果,甚至出现过上市公司竞争力不如非上市公司的情形。

  金碚:确实,在2005年的竞争力研究项目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国家出于一些考虑,给予了一些企业新的融资渠道,虽然这些上市企业拥有了比非上市企业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但是,那时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有很好的融资条件,但是管理能力却未能跟上。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企业拥有一亿资金,可以运营得非常好,但是,一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获得了10亿甚至更多的资金,管理能力跟不上,能否管理、运用好这些资金去发展企业,就是一个大问题。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当时很多上市企业在实现资本市场的融资之后,资产净利润率却下降了。这说明一个道理,即便拥有持续的融资渠道,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持续盈利的能力,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记者:那么,您上面讲到的这种关系和规律,是否依旧适用目前前往美国等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

  金碚:谈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首先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即我们如今看到的中国企业向海外市场进军,更多的是到海外的资本市场融资,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仍然在中国境内,因此,这些企业更大意义上是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国际化。

  但是真正国际化的企业,仅有融资渠道是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拿到了外国投资者的钱之后,如何使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这才是中国企业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关键。

  用工弹性减弱,如何建构新型竞争力?

  记者: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经历着重大的变化。比如劳动用工方面,特别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造成影响,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金碚: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从中国企业整体的发展阶段来考量,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以无论从政府的政策设计、执行层面,还是劳动用工的制度方面,一方面是鼓励充分竞争,另一方面,就是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减员增效”、“为企业减负”、“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所传达的就是这样的信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用工制度采用了“偏右”的策略,即增大劳动用工制度的弹性,使企业更有机会维持一种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支出,从而使企业在这个层面上获得竞争力。

  这就使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劳动用工制度维持了一个较低的工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从而也使中国的企业完成了财富积累。而当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之时,这种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政策就不能延续下去,所以,企业将要面临一次深远的劳动制度改革。

  记者:新旧劳动用工制度之间,最大的转变是什么?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会产生怎样的实质影响?

  金碚:最大的变化即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正在由“偏右”进行回调,建立一个弹性适当降低的用工制度。必须承认,先前的用工制度,是建立在初次分配不公平的基础上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财富留存”,现在新的用工制度,所要改变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

  这种用工制度的调整,一方面确实使劳动者权益受到了更多的保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中国劳动力的流动性和企业用工的自由度。这将使中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既有的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企业如何确保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成为关键。因为,如果企业竞争力下降,在竞争中失利,不仅难以获得盈利,也无法实现劳动者的正常收入和福利标准,法律上的规定就会成为画在纸上的馅饼。

  虚拟财富的冷思考

  记者:近期企业竞争力所体现出的种种变化,最终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金碚:比较苛刻地说,中国企业在现阶段,构成利润来源的主营业务仍不十分强大,许多的企业利润主要不是来自主营业务,而是来自投资行为。可见的事实是,大量的企业面对

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把房地产作为获取利润的投资方向。

  当然,房地产仅仅是这种企业寻利的短期行为之一,是无可厚非的经营策略。既然有获利机会,企业抓住时机,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对于国家和企业群体来说,这些财富的增值,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一种虚拟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对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来说,这远没有在主营业务上获得盈利更有实质意义。主营业务的强大和盈利是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表现。

  记者:企业更为关心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大规模的通胀是否真会到来?

  金碚: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我们看到,各方面的成本在明显上升,这将推动价格上涨。不仅粮食、猪肉等农副食品价格在上涨,

能源价格也在上涨,而且,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等因素也必然推动成本上升。这些因素不仅造成了劳动力生活成本的提高,进而直接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而如果企业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消化成本上升因素,就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移成本,这就很可能形成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工资环节恰是通胀螺旋反应的关键节点。以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的通胀水平,以平均水平计算,并不算很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的差距过大,有一部分人可以承受,而也有一大部分人无法承受目前的通胀水平。这就再一次加大了工资上涨的压力,进而为螺旋性通胀埋下伏笔。而我们当前由于不能采取西方国家限制工资上涨的方式,并且还要鼓励甚至强制规定低工资标准的适当提高,这就为治理通胀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防止发生通货膨胀的出现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相关资讯请详见A28版)

中国经营报记者:李乐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