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杨小俭:我只是把时间放在这上面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摄影记者/王晓东“把我的生活分成十份,大概只有一份是投入到志愿者工作当中”,杨小俭这样来总结自己的博物馆志愿者生活。他最近正在为世纪坛艺术馆的“浮世绘珍品展”做志愿者讲解员,同时也还是故宫的志愿者,从2002年起,他先后为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世纪坛艺术馆做义务的讲解员。头上有些白发的杨小俭,已经年届50,他对志愿者的工作充满了激情,也满怀感激,“从这份志愿工作里,我得到的绝对比付出的多”。

  杨小俭于1978年上大学,学的是工科,后来的正职是做市场营销,常年来往于北京和家乡之间。以前他从来没想到自己可以去做讲解员,因为“岁数也大了”,而且传统上人们印象里的讲解员都是些年轻的姑娘。直到2002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历史博物馆招志愿者的启事。“那天我是出差来北京,拎着行李上了车,旁边有个女同志正在看报纸,上面写着其中一条‘年龄不限’”一下就让他看到了希望,“然后就去报名了”。

  第一次做志愿者,他讲解的是当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馆内“珍藏特展”,也是该馆的常设精品展。一下要从新

石器时代开始,一路贯穿中国历史,“任务不简单,讲下来觉得受益匪浅”。一般准备一个新的展览,他需要看很多的相关书籍。“最少要四五本书”。“馆方当然会提供一个范本,但是光讲范本,就会千篇一律,所以要自己看书。”为了讲“浮世绘”这个展,他找到了可以参考的7本书,“有叶渭渠叶老的日本文化的书,还有其他的”。他随身揣着自己的读书摘录笔记小本子,“你在车上很少会看见一个像我这个岁数的人这么专心地看书”,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充满了自豪。

  “讲三四个小时之后,记忆的牢固程度就有保障了。”对于杨小俭来说,记忆解说词并不难。他看重的是从中获得的东西,“以前看书,看中国历史,都很抽象,到了博物馆里,结合实物一看,什么都明白了,看书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杨小俭现在已经记不清楚自己究竟解说过多少场展览,只是“越讲越觉得自己浅薄”,于是就更加有了看书的动力,在他的言谈之间“张光直”、“李学勤”等大家的名字不断闪现,而“随类赋彩”、“墨有五色”等等颇为专业的词也频频出现。

  根据博物馆对志愿者管理的惯例,志愿者每周至少要服务2个小时。杨小俭有时同时给2家博物馆做志愿者,而且乐在其中,“我收获的太多了,那么多的讲座,那么多的展览”。尽管为了2个小时的讲解,他要做许多许多的功课,但是他觉得很值得。

  观众们的反应也是他的动力,他接待过来自各地的观众,不过并没有囫囵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一股脑抛向观众,“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要求,讲

瓷器釉料里面的碳酸钙,比如说碰到河北来的农民兄弟怎么办,那就换成讲草木灰,大致道理是一样的,人家就听懂了。”而讲了这么多年,他最大的感受,是“在讲解中经常碰到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往往是最不起眼的观众,到了解说最后交流的环节,他们会很客气地说――关于什么什么问题,我觉得可以商榷一下,非常谦虚,我就很感动”。

  “志愿者都有一个圈子,像我们做博物馆志愿者的,经常哪个博物馆都去。”在他看来,这个圈子很难得,“有做投资公司的企业家,也有生活有些困难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不会和这些人相聚,但是通过做志愿者,大家都走到了一起,我觉得很难得。”要坚持下来,也很难,他说:“我不是道德上多有优势的人,我一身都是毛病,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我只是把时间放在这上面了。”同时,他认为“志愿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是完全的奉献,也不能过于生活窘迫,还要有一定的闲暇”。他这样总结自己对志愿者这个角色的看法。


周舒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