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市公司纷纷重组转主业 医药行业困境凸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3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医药类上市公司正规模出现主业转型现象 本报摄影记者/吴军

    “根据公告,又有两家医药类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重组之后转型到非医药行业,而从今年7月份以来,已有6家医药上市公司主业转型了,这也与当前医药股整体发展良好的形势有些不太协调。”昨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的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达了他的担忧。

  重组致主业转换事件频发

  7月6日,*ST金泰(600385.SH)发布公告称,新恒基控股集团(B.V.I)和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借其壳上市,主营业务则从医药生产与销售,转向房地产开发与销售、出租物业的经营和物业管理。

  7月9日,*ST迪康(600466.SH)公布重组方案,重庆国恒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国恒”)将以现金2亿元购买其大股东所持*ST迪康2500万股约14.24%股份。

  资料显示,重庆国恒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从事房地产、建筑、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投资等项目。因重组进展缓慢,*ST迪康至今处在停牌状态。

  7月11日,广东威尔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016.SZ)董事会也发布公告表示,该公司拟购买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珠海市斗门区世荣实业有限公司76.25%的股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广东威尔将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为主、以医疗器械业务为辅综合经营。”

  市场还有传言称,山东龙口矿业集团要借壳*ST吉药(000545.SZ),“弃药挖煤”。而在11月18日,龙口矿业参与重组失败,而*ST吉药大股东又声称“在与富通地产等在接洽重组事宜”。公开资料显示,*ST吉药最终还可能投身非医药业。

  ST潜药(600568.SH)因为大股东欠债的缘故而最终卖给了以地产为主业的中珠股份,在置换后,ST潜药的主业已经转身为地产。

  饱受批评的国药科技(600421.SH)也在日前公布,将要接受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重组,或成为以报刊出版和广告经营为核心业务的传媒股。

  个案凸现

  医药上市公司发展困境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医药上市公司主业转型,但也突显医药类上市公司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这位人士列举说:“在这几家主业转型的上市公司中,ST潜药相对应该属于优质资产,但是却由于大股东的影响而导致命运发生改变,而这也提醒那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不应随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最后导致优质资产‘沦陷’。”

  “国药科技的问题一开始就注定其最后的命运,上市短短一年多之后就遭遇再度进行资产置换重组,说明该公司的基本面并不确定,而且大股东在经营期间的随意行为更是加速了这个年轻上市公司走向衰败。”一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说。

  “随意行为在医药类上市公司中并不鲜见,但也是致命的。”这位人士提醒说。

  据记者调查了解,*ST吉药的问题则出现在“2005年及2006年遭遇化工原料价格上升、能源成本不断上扬、人民币升值和环保成本逐渐加大,以及生产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上旗下已有百年生产历史的主导产品阿司匹林亦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同时公司现金流也极为紧张,导致吉林制药连续两年出现亏损。”

  “根本的问题还是缺乏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医药上市公司要做好的最关键的一环。”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表示。

  于明德认为,“通过重组并购的形式,重新引入新的大股东来支持医药制造的发展,也应该是医药类上市公司选择重组伙伴的方向。那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医药类上市公司,放弃也未尝不可,但这些个案的教训也确实能反映出医药企业的问题,比如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机制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改进。”

  兴业

证券医药分析师王晞在则认为,“尽管这段时间医药类上市公司因为重组和并购出现主业完全更换的个案相对比较多,但这还只是个案,也不能就此认定行业发展环境艰难。”


汪言安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