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自主车企压力缘何增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9:20 中国经济时报

  ■见习记者杜悦英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最新一组数据显示,国内前十大乘用车生产商中,只有奇瑞一家自主企业入围;而前十位轿车企业排名中,也只有奇瑞和吉利两家上榜。虽然奇瑞的名次在上升,但奇瑞与吉利的轿车总销量不过45.51万辆,占1-10月份轿车总销量380.33万辆的11.96%。

  1-10月份,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中,奇瑞、华晨、哈飞、吉利列后四位,四家企业总销量为95.16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715.03万辆的13.31%。

  由此可见,自主品牌虽然销量增长、排名上升,但所占的全国市场份额却在下降。自主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瓶颈

  车市群雄并起,杀手锏是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中国的汽车工业历史不过50余年,实现快速增长的时间更是不到10年,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范围内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与跨国公司、合资企业相比,自主车企在诸多方面还有差距。

  首先是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以尾气排放为例,明年北京国IV标准将至,但截至2007年10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告的达标车型中,自主品牌比例只有5%左右。而2006年北京OBD政策刚刚执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都出现了车型断档。类似问题,合资企业由于引进生产的车型在来到中国之前就满足这些要求,如今技术进行“还原”,速度与效果自然不成问题。而对于自主车企来说,由于国内前些年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并不严格,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相关标准的了解与技术攻关都有欠缺,造成技术空白。不论是国IV还是当年的OBD,都是新的技术要求,需要有一定时间与技术力量进行攻关,而这个“时间差”中,自主车企不仅陷于滞后与被动,其中又有多少市场份额被迫拱手相让了呢?更何况其中还有自主企业对政策变化缺乏快速反应机制、成本控制能力弱带来的问题。

  还有新技术、

新车型的研发与投放问题。跨国公司、合资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合资方手里有的是经过国外成熟市场检验的后备产品,这些产品拿到中国来,稍微做一下改款,就可以直接上市,新品选择面广,投放速度快,而且经过海外市场检验,国产之前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而自主企业搞一款新产品却要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不论是技术瓶颈的突破还是上市速度、品牌认知度,都无法与合资企业的改款车型同日而语。

  自主车企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以A0级市场为例,就有夏利、QQ、奔奔、路宝、爱迪尔、小贵族、精灵等等同台竞技,还不算洋血统的SPARK、

北斗星、雨燕等等,市场有限,利润空间有限,每家又能分得多少?

  从产品线拓展看,合资品牌战线全面铺开,商用车、乘用车并驾齐驱,几乎每家企业的产品都能涵盖各细分市场;而自主品牌则表现单一,很少有产品线丰富的车企。除了技术方面的难题,政策导向等也是自主企业在求得多方位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江淮、长城获得国家发改委轿车“准生证”的旷日持久、一波三折,其中艰难可见一斑。

  挑战

  除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等“先天”差距,自主车企原本独具的一些优势也在遭遇挑战。

  首先是价格优势不再。曾经有数字称,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要较同档次的合资品牌便宜30%,具有较大的成本比较优势,低廉的价格正是其竞争利刃。但随着车市竞争不断加剧,价格战不断升级,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合资公司的价格策略也在不断调整,自主品牌一味依靠低价来扩张市场的做法不再那么灵验。

  而在铝、钢、塑料、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家行政标准对汽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汽车成本增加但价格不断走低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对自主车企同样是不小的考验。

  长期以来,自主品牌给人的印象就是低端、低价,无论奇瑞、吉利还是比亚迪,主打产品都是10万元以下的微车或经济紧凑车型。虽然发展中高档车型是一家车企乃至一国汽车工业的必由之路,但当自主品牌宣布进军中高端的时候,质疑的声音还是多过鼓励。一位消费者就坦言道,他对于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的品质“还是不放心。”

  其次是情感作用缺失。“振兴民族汽车工业”,“支持国货”,自主车企总喜欢把这些口号挂在嘴边,希望靠情感贴近来吸引国内消费者。口号是没错,爱国心也人皆有之,但在消费者真正要掏腰包的时候,口号会起多少作用?左右消费者选择的最终还是性价比,而不会是产品的“出身”。更何况,合资公司现在也一窝蜂地宣布要搞自主品牌,这张情感牌的含金量还会剩下多少?

  还有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纵观自主车企的轿车之路,从商标到车型,被外国公司控告抄袭、侵权的绝非个案,前有奇瑞、吉利,后有双环、长城,国内的胜诉败诉姑且不论,应诉本身就很麻烦,牵扯企业精力,在征战海外市场时,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破局

  基于现实的压力及长远发展的需要自主车企也在付出艰辛的努力来突破困局,进行深入的自我调整。近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品牌的集体“换标”就是转变的信号。

  长城发力轿车,吉利战略转型,比亚迪拓展新能源……自主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在不断的提升。

  突破技术瓶颈后,扩大品牌影响对于自主车企也是相当大的考验。品牌的价值内涵与文化沉淀不会一蹴而就,扭转“低端、低价”的传统印象,在消费者中形成认可与美誉更非朝夕之功。品牌的树立是系统工程,品质保证、技术进步、管理精益、服务优化、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均是对企业最为严峻的考验,这些正是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争夺市场份额,实现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今年国内汽车产销量有望逼近900万辆大关,汽车业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中,未来几年中,行业发展大有可观。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要力争达到50%。对于自主车企,这更是利好的发展机遇。相信在经过艰难蜕变后,自主品牌会越走越好。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