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治理外挂车需谨慎注意妥善解决解决3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7:40 经济参考报

  治理外挂车,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定决心,部分地区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对外挂车这一存在多年、分布广泛、错综复杂的混乱现象,更要寻找出治本之策。记者调查发现,根治外挂车,需谨慎注意并妥善解决三大问题。

  问题一:如何防止运输经营者利益严重受损

  近两年,贵州省也曾下大力气治理外挂车,并对一些外挂车采取了强制转籍和严厉扣罚的做法,结果在一些城市引发车主和运输公司不满。成都市则稳步推进,对一些难以转籍的外挂车挂临时牌照,并允许其在外地缴纳税费,使得治理工作顺利开展。但是,由于车辆转籍回去了,不再交管理费,这造成了车辆原在运输公司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外挂车则借治乱之际不还借款和贷款,严重损害了运输公司的利益。

  重庆恒通汽车运输公司总经理张学明介绍说,恒通公司共有5000多辆货车,其中2500辆在四川。外挂车一般不欠缴税费,而是把税费缴到了车籍地。但外挂车在其他地方营运,轧了人家的马路,却把税费缴给车籍地,这的确不合理。对企业来说,把税费缴给重庆还是四川、贵州,都无所谓,不过一些地方为了争夺税费,则会产生“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局面:车主遭受重罚,然后又把损失转嫁给公司,公司很难承受这种打击,最终车主欠公司的钱,公司欠银行的钱。

  重庆铺金汽车运输公司经理蔡强说,挂靠在铺金公司的货车有四五千辆,其中2000辆集中在四川和贵州。这些车辆虽然和公司是挂靠关系,但公司必须为其缴纳税费和承担安全风险,有一次一辆汽车发生

交通事故,公司就为其赔了50万元。如今治理外挂车,一些车主因转籍或挂临牌而不还欠款,有的甚至拖欠几百万元,使公司经营难以为继。公司在营运地开分公司倒是可以解决问题,但蔡强表示,“那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抬高经营成本”。

  重庆市交通征费稽查局副局长陈卫东认为,治理外挂车应首先给外挂车准确定性,规范治理模式,并在全国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养路费等税费征收法律法规。

  问题二:执法部门的行为有待规范

  调查中,一些外挂车主反问记者:既然他们拥有正规的行车执照和营运手续,为什么还要被治理?既然公安部不允许外挂车出生,为什么车籍地还照样给他们办手续、发“准生证”?

  成都市新津县公安局一位负责人分析,外挂车车籍地车管部门之所以给外挂车上牌照,一是因为车籍地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不需要管理成本的税费收入,执行低标准的收费政策,把上牌条件放得很宽;二是因为车籍地车管部门纪律不严,个别车管所给钱就办事。采访中,一些外挂车车主含糊地告诉记者,重庆市车管部门给外挂车挂牌照确实有很多“政策上”和“效率上”的优势。

  对于外挂车套牌泛滥问题,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认为,企业固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当地公安交管部门显然缺乏监管,甚至姑息纵容。套牌车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公安机关不仅应打击有关车主,更应打击炮制套牌车的运输公司。

  问题三:如何解决挂靠经营中“以挂代管”的现象

  外挂车泛滥成灾,表明货车挂靠经营已经带来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事实上,运输公司不仅有跨地区的外挂车,还有同一地区内的内挂车。无论外挂车还是内挂车,采取的都是挂靠经营模式,即个体车主购买货车后,挂靠在运输公司名下,公司不拥有货车产权,依靠服务收取管理费,并承担货车行驶中的安全风险,个体车主则独立营运。

  记者在重庆市调查发现,对于汽车运输企业而言,挂靠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受到企业追捧的赢利模式,而那些极少数完全拥有货车产权的公司,经营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很难与挂靠性质的公司一争高下。因此,挂靠经营已经成为全国汽车运输企业的首选经营模式。

  然而,由于挂靠经营使运输公司对外挂车安全管理脱节,多数是“以挂代管”,这使得挂靠经营模式在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暗藏极大的安全风险。据重庆市交通执法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挂靠经营也许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但运输公司绝不能“以挂代管”,忽视安全管理。

  记者调查中发现,重庆市有一家挂靠有5000辆货车的运输公司,安全监管人员只有两三个人,公司不愿意投入安全管理经费,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去调查挂靠车辆驾驶人员的行车安全记录、文化程度,不愿意组织车主和驾驶人员接受安全知识教育。

  陈卫东等人建议,鉴于各地争夺税费是外挂车产生的重要因素,国家应尽早实施

燃油税改革,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这样才能杜绝外挂车的产生。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