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心谋划攻难点 合力整治出亮点 湖北武汉整治食品小作坊成效显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7:2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武汉市各城区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集中监管、引导规范的强大威力,食品小作坊整治各具特色。 武昌区白沙洲街堤后社区聚集着22家违法生产的食品小作坊,大都加工卤制品和豆制品。监管部门虽多次进行整顿,但这些小作坊采取“你查我停、你走我干”的办法,整顿难以奏效。 今年8月,武昌区首次建立了政府总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投入专项资金,由各街道政府牵头,质监、工商、卫生、城管、公安部门联动,对14个行政街道的小作坊开展群防群治。武昌区质量技监分局对所有街道和社区的监管员、信息员进行培训,印发了5万份宣传资料,组织对小作坊、小餐馆、小商店的拉网式检查,形成了资源共享、整治联动的食品监管动态网络。不到一个月,曾经反弹难治的白沙洲街堤后社区的违法生产食品小作坊,被取缔了20家。目前,该区已有164家食品小作坊被取缔,占总数的78%。 在蔡甸区新天村,有一个新建的近3公顷的工业园区,整齐的标准厂房里集中着9家三证齐全的炒货小企业。这里的业主们成立了炒货协会,集资共建了中心检验室,干燥箱、培养箱、分析天平、高压灭菌锅等设施齐备。而在一年前,这里曾是违法生产劣质瓜子的重点整治区域,多次产品质量抽检均因细菌超标而不合格。 在这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蔡甸区质量技监分局经过调查研究,对分散于乡村的炒货小作坊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到一家家小作坊指导整改,帮助改进原料加工的筛选工艺。小作坊的业主认识到食品安全重要性,集中建厂,全面改造,积极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 搬进新园区的小企业,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加工、质量检验到市场销售,开始实行统一管理。蔡甸区质量技监分局根据炒货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原料配方,组织食品专家制订炒货企业标准。邀请武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企业检验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企业对原料进行把关和备案。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推行产品的分类定量包装,逐家通过生产许可证验收。在最近的市、区两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这批炒货小企业均达到了质量标准。 江夏区郑店街是远近有名的粉丝镇。由于修路开发征地拆迁,当地农民改行加工粉丝,沿着公路办起了41家小作坊,加工规模达7200吨,年销售1870万元,成为街道和村组经济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些小作坊都存在着手续不全、没有生产标准、没有检验手段、滥用添加剂等问题,几年来,在湖北省多次质量抽检中,均发现其菌群总数和食品添加剂超标,产品不合格。 如何突破小作坊的监管难点?江夏区质量技监分局的方法是,将引导规范寓于整治监管之中,在取缔了38家违法生产小作坊的基础上,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小作坊组成帮扶组,对现有22家粉丝加工小作坊,按照质量安全标准,一家一厂地跟踪服务、督促整改。 在劳一村4组,记者走进银辉粉丝厂,穿过消毒间和更衣间,来到改造一新的生产车间,粉丝机喷吐出黄灿灿的玉米粉丝。顶层的晒场,上下全被保护网隔离,防止杂物飘落。检验室里,摆放着恒温干燥箱、天平等仪器设备。企业负责人拿出企业标准书和产品质检报告高兴地说:“有了企业生产标准、建立检验室、通过了生产许可证验收后,我现在对产品的质量越来越有信心了。”目前,像这样经过引导规范的小粉丝厂已有4家。 武汉市质量技监局局长樊启祥告诉记者,眼下,武汉市已形成了以各级政府为主、市区联动、条块结合的格局,专项整治工作进展顺利,目标任务年内可以如期完成。下一阶段的专项整治工作将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易涛 谢晨腾 陈铁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