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最美小环卫工”遮挡了多少令人战栗的现实悲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司欣

  清晨四五点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处于甜美梦乡中,但在成都锦江边,一个身体单薄的12岁小女孩却已早早起床,拿着高过她头的大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起街道卫生。这个故事近日流传于各大网站论坛,不少网民深受感动并赞誉小女孩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但也有网民提出疑问:如此小的年龄,是什么让她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华西都市报》11月19日)

  12岁,如花似玉的年龄,本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却不得不扛起沉重的生活大扫帚,以稚嫩的小肩膀承担起谋生的艰难和苦涩的“孝道”。笔者欲探究的是,她承受的仅止是生活的苦难吗?显然,加诸于她幼小身躯的更有无形的现实悲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保障和救济体系,对穷苦的外来家庭的生活现实,是否关注得太少了?而在我们的社会总是热心打造“最美”,“骄傲”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否在逃避一些应尽而未尽的社会责任?“最美”和“骄傲”不是生活秀,不只具有让人动容和感动的价值。“最美小环卫工”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公共保障阳光照耀不到的灰色民生地带。

  说实话,我一向对社会或媒体加诸在某些贫困人士的美誉评选报以冷眼,不是因为冷漠,而是有不忍观和耻于观的因素。因为,在某些拔高和赞誉的字节里,其实隐藏了某种潜意识里的优越感和距离感。当你没有那些苦难的经历,你是不能对底层人士的生活感同身受的。那么,所谓“最美”,所谓“骄傲”,如果不能提示社会底层的生存危机,那这种美誉就成为某种残酷:把悲凉的生存撕裂给社会看,换取的是一片伪善的或一时的同情,没有触动任何制度和公共管理层面的改善欲望,这样的“最美”,只是在给弱者的伤口上撒盐。

  显然,造就“最美”的不只是苦难的生存,不只是个体的不幸,而是社会的悲哀和保障的无力。显然,后者的不足,为“最美”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使一个个“看上去很美”的不幸际遇被不断“讲故事”,满足着种种复杂而难解的公众心态。无疑的,有多少“最美”,就有多少低层的生活悲剧,就有多少保障的缺失,就有多少政府对人民未尽的责任和义务。因而,“最美”的意义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唤醒制度的良心,唤起社会对弱势人群的真正关爱之心,如果不能,那么也别打扰他们,请放了这些穷苦但不乏生存尊严的人们吧。他们不是现实丑恶的遮羞布,他们同样具有做人的体面和尊严。

  最后,我还想说,不管我多么不愿意让这个懂事的好女孩成为公共的“最美”,我却由衷地对她说,好孩子,你真的很美很美!正因为你的美,让这个社会的丑与残忍暴露得如此触目惊心!生活的尘埃,遮埋不住人性的珍珠。幼小心灵的美好,同样让人类的向善之心战栗。在生出无限感动和敬意的同时,我真心希望这个孩子的童年不会因阳光的偏倚而苍白,不会因尘世的冷漠而蒙尘。不做公共的“最美”,而只做自己良心的主人,让自己在沉重的生活中顽强成长,以一颗仁爱孝悌之心感念父母,敬畏生命,如此,才不愧为生命中的“至美”“至强”。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