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品质不能“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 07: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从经济型住房到经济型酒店,从经济型汽车到经济型家电,如今几乎所有市场领域都出现了“经济型”商品或服务品类。这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一个自然表现,也是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发挥作用的一种必然现象。“经济型”这一概念中的“经济”二字由于其含义更多指向原初的“节约”范畴,再考虑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经国济世”的大背景,企业在商品或服务上频打“经济型”牌,或可被视为一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经行济业”的长远战略,这样一来,“经济型”的概念又实现了向宏观层次的回归和升华。

  不过,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许多企业推出“经济型”商品或服务,似乎并没有体现多少战略意图,他们只是从细分市场、争夺潜在消费者、打压竞争对手等战术角度出发采取的应时应势的措施,有的企业甚至仅仅将“经济”的含义等同于做减法,把“经济型”商品或服务当做价格战的一种手段,以至于使一些消费者对“经济型”产生低价、低质、低档的印象,形成认识误区。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近日由中国质量协会、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和车人网联合发布的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汽车产品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显示,该季度汽车产品质量投诉反映较多的问题来自

发动机、变速箱、空调系统、轮胎及油耗方面,这些问题在
经济型轿车
市场最为集中和突出,而且问题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加重的苗头。

  本来,在油价持续上涨、国家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者日益理性等多重力量作用下,经济型轿车拥有了基数大、市场空间广阔的乐观前景,而在去年的“经济型轿车年”里人们也看到了白热化竞争中有一些高

性价比的经济型轿车脱颖而出,但是进入2007年,整个经济型汽车市场却开始变得骚动不安和不理性了,尤其当许多小排量经济型轿车都跌破3万元的门槛,出现所谓的“3万元现象”和“零利润说”之后,这个市场就成了价格战的重灾区,阴霾笼罩。

  假如真的“零利润”了,汽车厂商为什么还要往经济型轿车市场扎堆?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总如是回答:不管是零利润还是负利润,厂家的目的主要是做规模效应,提升品牌全系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经济型小排量汽车并非无“利”可图,减配置和加装饰是主要利润来源,比如,同样的车型与原来相比,不但配置少了,而且很多“无关紧要”的配件都换成了塑料件。这似乎印证了经济学的一条规律:砍掉成本就是利润。但是对于汽车这个特殊商品,厂家在砍掉成本的时候,若不考虑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外型以及品质等元素,不以这些元素为前提,那么砍掉成本的斧头无疑就加到消费者的头上,而这把害人的斧头最终也会架到汽车厂商的脖颈。

  “经济”虽然必然意味着减法,但减去的只能是价格和部分配置,作为安全和性能保证的最基本的品质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减,这是经济型汽车的存在底线,也是所有“经济型”商品或服务的底线。“经济型”之路是宽广的,前途也是光明的,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注重性能品质升级,不断通过风格、个性等多种方式来谋求更多消费者和市场认同的企业,才可能一路走好。

胡立彪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