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学者杨胜能:和谐贯穿西双版纳历史文化主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6:51 新浪财经

  (中国日报网站、新浪财经专稿)

  杨胜能,汉族,1938年生于著名的倚邦茶山。云南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食品学会会员。乐于翻译整理民间文学,多次参与执编民间文学集成;勤于修志著书,主编过西双版纳州地名志,参与过县志、州志编修;已出版自著图书5本,与数人合作著作品6本,成书拙著约一百余万言。

  10月8日,杨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用他对傣民族深刻的认识,从民族的性格、对自然的认知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向我们清楚地剖析了"和谐"在西双版纳的渊源和根基。

  西双版纳,是一个13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小州,其中傣族人口最多,约占到1/3强。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本民族文字的只有傣族。自古以来,傣族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被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带雨林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傣族喜水,好沐浴,临水而居,被称为"水的民族"。水的点点滴滴都渗透在傣家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傣族民间就有"泡沫跟着波浪漂,傣家跟着流水走"的谚语,生动反映了傣族珍爱水、以水为生命、以水为根本的朴素生态观。泼水节则是傣族"水文化"的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

  杨老师介绍道,西双版纳地区历史上是以刀耕火种为主的原始农业,实行封建领主制度,除傣族耕种水田外,其他少数民族都从事刀耕火种为主的原始农业。但是因为西双版纳地处偏远,总体上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跟外界交往也少,加上受大自然的恩宠,自古土肥民富,因此一些古老的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得以保留。比如,村寨需要兴修水利,就会安排寨子中的劳力集体修建。水利设施修好,每个参加建设的农户都可以享用到水利建设的成果。同时,考虑到各户田地距离水渠的远近高低,水利的成果并不是完全平均分配,而是采用了位置高的或者远的田地可以多分水的政策,相对来讲,比较科学。社会相对的公平,为和谐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谈起傣民族,杨老师总是流露出特别的欣慰。"傣族的'傣'字,本身就包含追求善良、友爱、和谐、勤劳的意思。"在杨老师看来,傣族从历史上就有着温和善良的性格,这种民族的性格特点,也为和谐发展奠定了民族基础。

  "作为占西双版纳人口最多的民族,傣族在道德观上,非常注重互相尊重,男女平等、尊老爱幼这类观念自古深入人心,并延续至今。"杨老师指出,在西双版纳,人与人之间和谐无处不在。父母从来都不会打自己的小孩,因为"子不孝,父之过";残疾人不会被遗弃和虐待,老人不会得不到赡养,因为那会为整个村寨所不齿,也是整个村寨的责任。"即使今天,在傣族寨子里,依然可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这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再现了。"

  在西双版纳,遍地都是绿色,都是森林。"这主要得益于傣族对自然的认识。"傣家人认为"没有森林没有水源,没有水源没有田地,没有田地就没有人类",因此,在傣族的文化中,森林是有神灵的,因而应该受到保护。傣家人还把对森林的崇拜与对祖先的崇拜密切联系在一起,傣族人死后都埋在一片森林里,这片森林就是村寨的神灵所在,也成了村寨的水源林,任何人都不能砍这里的树。老百姓祖祖辈辈都不乱砍森林,柴火都是自己种的,他们在自家门口种一种"薪炭林",又叫"黑心树(铁刀木)",是一种热带速生树种,这种树很神奇,越砍枝越茂,不仅满足了生活需要,而且还保护了热带雨林。

  "于是,傣族的村寨,寨子都傍水而建,寨子附近一定会有象征神灵的树林,有水、有树、有寨、有田的家园,形成了人、自然、神灵之间的完美和谐。" 杨老师说,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平衡生态环境,保护村落的环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千百年来,西双版纳的13个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帮助,相亲相爱,从来没有任何仇恨,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人们世世代代都过着安宁平和的生活。曾经历史上就传颂着傣族大哥和哈尼族小弟合抱大树共渡洪荒的故事。这种兄弟情意,传承至今。

  "即使今天,当傣族过节日的时候,一定会请兄弟民族来吃节日饭,这已经固定为一种民族文化而发扬光大。和谐,是贯穿西双版纳整个历史和文化的主线。"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