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学者杨忠明:哈尼族早已融入和谐的西双版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16:50 新浪财经

  (中国日报网站、新浪财经专稿)

  杨忠明,哈尼族人,1950年出生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杨老师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即着手研究哈尼族文化、历史和发展进程,至今已笔耕不辍近20年,著有《西双版纳哈尼族史略》、《西双版纳哈尼族简史》、《西双版纳哈尼族》、《勐海县军事志》、《解放前夕西双版纳地区军事形势及其战斗》、《西双版纳古代土司军制略》、《人治因素对法制的影响及制约》、《"金三角"地区的毒品危害、根源及对策》等,编著已逾百万。

  10月8日上午,杨老师在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据杨老师介绍,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这些都是哈尼族不同地区、支系的称呼,哈尼语也因此分为哈尼、爱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等多种方言和土语。直到1953年才由当时的政务院(现在的国务院)定名为哈尼族,从而统一了民族名称。哈尼族的人口,在西双版纳仅次于傣族,是第二大民族。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代以口碑相传,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的含义,从民族的语言来讲,是"勇敢的人"。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尔后继续向南迁徙。"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逐渐转化为刀耕火种、轮歇游耕,"人随耕地走",哪里有能耕种的土地,就暂时定居在哪里。因当时生产力低下,土地肥力积蓄完全依靠自然。在耕种三两年后,随着土地自然肥力的下降,再进行迁徙,这就是哈尼先民的"游耕"。

  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10世纪前后,哈尼先民的一支迁徙到今西双版纳,逐渐分布于版纳全州的山区半山区,大都在海拔800米左右,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这一生产方式,植根于西双版纳地表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厚实的腐质层,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肥力,以及温热的气候、充沛的干雨量。加上当时人口稀少,破坏性不显著,使得这一生产方式延续了千年,在哈尼人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创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先民在不断向南迁徙的过程中,被西双版纳丛林中繁衍数百年的傣族头人收留,从此开始与傣族共同生活。哈尼人亲切地称呼傣族人为"大哥",傣族人则称呼哈尼人为"小弟"。

  杨老师还高兴地给大家讲了一个版纳民间广为传颂的两兄弟相亲相爱的故事:

  傣族大哥与哈尼兄弟划分土地时,大嫂和弟媳在家里分布匹。大嫂心地善良,她把做衣裳的布料分成三份,把两份给了哈尼弟媳,自己只留了一份。哈尼弟媳分得的布料多,可以做成宽大的上衣,傣族大嫂分得有布料少,就只能做成紧身紧袖的短上衣。哈尼弟媳见大嫂衣裳太少,心里很不过意,在分裙子布料时,她就把两份分给了傣族大嫂,自己只留一份。于是,大嫂因分得的裙子布多而缝成了长统裙,哈尼弟媳因裙子布太少,只能做成短裙穿。

  从那以后,傣族妇女的服饰,便是紧身紧袖短上衣配长统裙。哈尼妇女的服饰,则是宽大上衣配百折短裙。"这个故事,不光形象地刻画了哈尼服饰的基本特征,更折射出兄弟民族间的和睦友爱。"杨老师补充道,其实,服饰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哈尼人穿短裙是为了走山路方便,上坡下坎不会绊着。另外,也方便了边走边搓棉线的劳作需要。

  在西双版纳三个主要地区中,勐海、景洪哈尼族人数大体相当,只有勐腊人数少些。"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世界性的民族。境外的哈尼族是和国内(哈尼族)同种、同宗、同族的,"杨老师特别强调。

  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的哈尼族大约在50至80万。这些国家的哈尼族自称"阿卡",跟西双版纳三县及澜沧、孟连两县的哈尼族支系v尼人称谓是一样的,所谓"v尼"只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称谓罢了。他们一直自称的名称依然是"阿卡"。境外的阿卡人称,他们是从我国滇中、滇南一带迁徙过去的。

  杨老师介绍说,哈尼族是按照一条由游牧到游耕的发展之路逐渐演变而来,在民族不断南迁的过程中,有部分哈尼族进入了缅甸、泰国,部分进入越南等,甚至有很少部分,到达了

马来西亚。"这些分支,都是有和版纳哈尼族共同的族谱可以确定的。"

  在阿卡人中有一部代代传唱下来的著名史诗《阿卡赞》,被誉为是东南亚哈尼族寻根觅源的主要依据。他们迁徙的背景、根源可能跟在元江流域"罗国"的建立与毁灭有关。

  "因为大家同种、同宗、同族,所以哈尼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非常频繁。"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官方的,一种是民间的。官方的交流方式主要有国际研讨会,主要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俄罗斯、英国、法国、美国等各国学者都有参加。民间自发的交流则形式多样,比如民族的

演唱会,更为重要的方式是民间经济的交往,例如橡胶种植技术向缅甸、泰国的输出;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则主要借婚丧嫁娶等礼仪来进行
传统文化
的传承。

  说到哈尼族的发展,杨老师谈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历来的特点就是民族融合,这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同化的趋势。哈尼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汉族、傣族等各个民族的文化,早已融入到和谐的西双版纳。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年轻的哈尼人在保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喜欢主动学习汉族文化和语言。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尼族整个民族的进步,也更需要这种融合和交流。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前进的趋势。"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