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质量道德:最后的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7日 07:26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有人说,惟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商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果不重视质量道德,那么,他就不可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就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有人认为,经济与质量道德是完全不沾边的两个概念,一个企业家通过经营赚了钱,人家想怎么花,是他们的事,法律无法介入,也没有人能用质量道德的标准尺子去度量,更没有人可能去强迫他怎样支配。有这样观点的人,我认为他们是曲解了经济学的概念。钱能生钱,这是企业家认同的观点,当一个企业家拥有了大量的资金后,他们便会扩大产业。但是,他心里一定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消费者这样一个最低底线的质量道德尺度,那他就没有先前的经济利益,有了这个经济基础,他更应该为社会福利和劳动就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同样也是企业家的质量道德,这是道德的一部分。

  质量道德在很大的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潜意识,他需要企业家自己具备一定的“定力”,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道德属于个人的“私事”。比如,如何对不合格品进行“让步处理”,在有的私营企业里,有些企业家会把这些“让步处理品”作废品处理,体现了企业家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和一定的质量道德水平。

  质量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同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正的美德”,它是社会必需的,属于积极的义务,而另一种就是“仁慈的美德”,我们不能去强求,只能期待,企业家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当然,经济学里是没有仁慈这一概念的,但纵观经济学不难发现,世界银行发展到了巅峰目标便是“福祉”。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最后的幸福是不完全靠财富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义务,是一种社会道德。

  当今的世界不仅充满竞争与挑战,企业家在经济与质量道德方面,更应慎义利之辨,严是非之分,需崇尚道德胜于财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个“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质量报》

□ 陆宣亚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