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跟不上,眼界就不行,好的技术也会视而不见,好的制度也会弃而不用
文/ 潘刚
“夏季达沃斯”上的争论
刚刚从被称为“夏季达沃斯”的大连新领军者年会回来,又一次和中外优秀企业家经历了几天的头脑风暴,也有很多感触想和《科技中国》的读者朋友们分享。所以,在写这个以创新为旗帜的专栏之前,我先跟各位讲讲达沃斯跟创新有关的一些事件。
和瑞士主会场区别最大的是,大连年会突出了一个“新”字,会议场地是新的,参与角色和讨论话题也都是很新的。根据达沃斯论坛创始人、主席施瓦布教授的解释,如果说达沃斯论坛的主嘉宾是“1到500强的CEO”,那么可能大连的主要选择范围会放在“501到1000强CEO”群体中,这也应该算达沃斯论坛的一大创新吧。
在论坛期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主办了两场“精英对决”的论坛,其中一场就聚焦于“创新”这个主题,我受邀去做现场的点评嘉宾,现场充满了智慧的机锋与思想的魅力,值得跟大家聊一聊。
对垒的几个辩手很是了得——WPP集团的CEO马丁•索瑞尔,WPP是世界第二大广告传播公司,下辖著名的奥美广告、智威汤逊广告、传立媒体、奥美公关等公司;四大快件公司之一的TNT公司CEO彼得•贝克;威盛电子CEO陈文琦和他的夫人王雪红,威盛一度是台湾股王;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他跟我是老朋友了,我们俩也是同年当选为CCTV年度经济人物;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
现场一个辩题立刻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哪个更重要。
马丁或许是这五位辩手当中距离技术最远的一位,但他却是技术创新主导论的坚定支持者,他举的例子是IBM,讲述了蓝色巨人是怎样依靠技术创新,总是站在舞台正中央的故事;刘积仁和彼得更推崇制度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好的技术更需要配套制度作保障。
如果从专业辩论赛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共赢的题目,大家都有立论的基础和攻击的机会,马丁有一种专业的煽动力,刘积仁更显沉稳和理智。我在点评时指出,其实对于企业而言,哪个创新都重要,创新DNA必须活在企业发展的所有细胞当中,它才能体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创新也好,制度创新也好,它们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理念的创新。思维跟不上,眼界就不行,好的技术也会视而不见,好的制度也会弃而不用。
我在这里也可以拿IBM举正反两个例子,它今天仍然是伟大的蓝色巨人,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独树一帜,但是它曾经也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基于在硬件、特别是服务器上的卓越成就,他们没有及时预见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正因为IBM对于视窗系统和软件的轻视,才有了微软神话一般的崛起。这是因理念不到位而放弃了主导一场技术革命的机会;另一个例子,到最近,IBM把PC业务转售给联想,这是一个双赢,但我更确信它首先意味着IBM新一轮可持续成功的开始,因为它已经取得了和所有同行相比的差异性:“IBM就是服务”,它率先升级成了一家销售服务和方法的应用方案提供商,咨询和外包服务正在成为它创造利润的主体组成,我认为这才是IBM大象最精彩的舞步,这则是因理念超前而全方位的组织转型。这两个例子恰好先后证明了我所说的理念创新对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同时具备的非凡意义。
这就是今天我要强调的:在哲学上,“最好”是个绝对的词,“更好”是个相对的词;但在现实中,最好只存在于相对中,而更好才是真正绝对的。
超前的考验
汽车大王福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以为自己有多么大的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他的失败就在眼前。”我们必须看到,凭借对于社会趋势的不断研究,对客户需求的不断探索,丰田颠覆了汽车行业以往的所有规则,而Google也跃升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未来型IT公司,把无数梦想变成了现实。
回到乳业来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除非你家里自己养头奶牛,否则牛奶就只是意味着用奶粉冲着喝的东西,固体奶成就了一批区域品牌。但从2000年左右,伊利引入全新的生产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之后,液态奶时代来临,才真正让中国人在同一时间喝到美味的大草原牛奶。
时间又过去了七八年,我们迎来了第二次难得的行业革命机遇。几年前,我女儿就曾经问过我:“爸爸,牛奶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吗?一盒牛奶只能卖一两块钱吗?”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同行,如果不能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需求,这个行业就很难保持前数年的高速发展。那么现在,伊利的成功转型也解答了女儿当年的疑问,以伊利营养舒化奶、金典有机奶、金典双蛋白奶、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等新品组成的高端产品系列,已经在伊利的整个产品家族中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我们在为中国人都能喝得起、喝得到好牛奶创造便利的同时,也让大家能够喝上更好的牛奶。
单说营养舒化奶,只不过是希望克服东方人乳糖不耐症这样一个简单的追求,身后是长达四年,个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的漫长研发历程,面前是全面提升行业标准的崭新蓝海,当然攻下这个行业难题更是带来无数的满足与成就,让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尽享美味,让喜欢喝牛奶的人更加容易吸收营养。这支产品也第一次代表中国人走出国门获得了国际上的最高大奖,我很看好它的未来前景。
如果伊利满足于目前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最好”,那百分之百可以肯定,将失去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更好”。假设没有这样一种对于创新近乎痴迷的追求和渴望,我们是不可能在本土进行的国际化竞争中打败别人的。
奥运会就同时给伊利带来了从“最好”向“更好”的机遇和挑战。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的蔡同一教授估计,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运动员村和记者村消费的食品饮料数额巨大,预计多达六七百种食材,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要由伊利独家提供75000升牛奶,如果再算上无数游客和观众的消费,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这是独一无二的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造成了巨大挑战,伊利追求的“100%安全和100健康”理念将会接受有史以来最严苛的考验。
单说北京近期也建成了奥运食品回溯追查系统,最大程度地保障奥运食品的“零风险”安全性,但这个系统更多意义上是阶段性特定范围的,它的主要着眼点在2008年奥运会赛场,这个标准很难同时惠及普罗大众,并且马上延续下去。
值得告诉大家的是,伊利这一次走在了大家前面,我们从2005年开始就投入使用类似的系统,现在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每一包伊利金典有机奶,可以很方便地查出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人,甚至可以找到奶牛吃的是哪一片牧草。我们是奥运品牌,但要服务的不只是运动员,我们要以奥运标准服务于所有人,而不是单独去给北京奥运会提供精选的“贡品”。
您喝到的牛奶,就是刘翔和郭晶晶喝到的,和所有奥运冠军喝到的没有两样。这是伊利一贯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奥运的受益者。
今天中国的法定食品安全标准还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行业领导者如果不能自觉提高自己的标准,那么是不可能延续昨日辉煌的。正如我从前所说过的:“行业的跟随者是在复制人家的昨天,而行业的领导者是要创造大家的明天,今天我们的一小步,就会成为整个行业的一大步。”
我坚信,缺乏一种直通未来的理念,裹足不前,就有可能失去穿透时代的目光,甚至会很快遭遇难以想象的竞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