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度创新奏响和谐乐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山东省莱芜市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创新实践调查 ■本报记者陈铁宝通 讯 员宗承敏王庆会 凤城莱芜,民心舒畅,经济繁荣,一派祥和之气。 这是当地人对山东省莱芜市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环境、权益等十大民生保障体系创新实践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关注民生,实际上是一个新课题。民生保障工作怎样才能纳入政府的重要职能?城乡保障如何才能做到基本公平?社会保障的物质和精神怎么结合?怎样利用市场要素构建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莱芜市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理念创新:民生是和谐之本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民生保障问题应该摆在政府工作的什么位置,以往有哪些经验教训,老百姓有哪些期望?莱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结合现实情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城乡居民民生保障机会不均等,农民很少享受发展的成果。城乡差别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农民享受不到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少农民家庭因病返贫,孩子因病失学。随着计划生育的推进,农村以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太适应一对夫妻要赡养多名老人的现实,并由此引发许多家庭矛盾。而城里人在医疗和养老方面基本都有良好的保障,造成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长期机会不均等、权益不对等的问题。 人们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但精神生活却相对贫乏。前些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做“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其实往深层分析,是物质和精神关系失调的缘故。过去,在济贫救困方面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都没有规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常常顾此失彼,短期行为,群众不满意。 基于以上分析,莱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角度,去安排民生保障工作;必须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去落实民生保障工作;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用长效机制长期稳定民生保障工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对记者说:“民生是和谐之本。我们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民生。经济发展促进改善民生,民心凝聚推动经济发展”。 制度创新: 把民生纳入政府重要职能 对于民生工作,政府部门过去的工作方式多是临时性、季节性的,且随意性大,既无规划又无制度。因此要从制度创新着手,用制度建设规范政府部门民生工作的相关职能,从根本上调动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民生保障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在百姓十分关注的住房保障方面,莱芜市针对政策优惠难落实、政府难运作、房地产市场难规范、低收入家庭难满意的“四难”问题,创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货币直补制度,建立起三个机制:一是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救助机制。政府不用投资建房,而是利用市场房源,把政策优惠转化为货币补贴,直接补助到低收入住房困难户。 二是以尊重住房户选择权为特点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联动机制。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意愿,宜买则买,宜租则租。同时,无论租或买,都可以自主选择房屋的地点、户型、面积及新旧程度。 三是以租金、基金积累为重点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有序退出机制。制定出激励退出和复核退出政策,激励具备换购普通商品房条件的经济适用住房家庭主动退出,退出的补贴资金流转用于补贴给其他低收入家庭;同时加强对廉租住房住户的补贴资格、额度的年度复核,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养老保障方面,莱芜市建立起“政府引导、自愿参保、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就业保障方面,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资助创业,免费培训,赠送公益岗位”的失业、再就业保障制度;在民意诉求方面,畅通了“重大决策问计于民”、“市长公开电话”及“新闻热线”等三个渠道,建立起沟通民心、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的民意诉求机制。同时在教育、文体、安全等方面也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保障制度。 思路创新: 城乡一体全面覆盖 民生保障作为社会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环节,惠及全民是内在的必然要求。因此,公平是民生保障的第一价值取向,普惠是民生保障的首要原则。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保障权益不对等、制度不衔接、标准不统一,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保障待遇和公共福利。针对这些问题,莱芜市以“城乡保障均等化”为目标,一是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城乡全覆盖。从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群体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坚持把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低保户等群体统筹考虑,一并纳入保障范围,打造城乡社会保障“无缝网络”,初步实现城乡居民机会均等、权益对等。 二是通过城乡双向延伸,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有机衔接。一方面,借鉴城市的保障办法,解决农村居民保障缺失问题。比如,在养老保险方面,过去公共财政只补贴城镇职工,作为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今年,借鉴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办法,采取“政府补贴,个人参保,市场运作”的方式,在全市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规定凡5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只要一次性交纳一定费用(360-720元)就可参保,年满65周岁的从次月起,每人每月可享受30元养老保障金。其中80周岁以上的,个人不需交费,可直接领取养老金。市、区财政为此每年补贴1800多万元,保证全市参保农民享受养老保障。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推行了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办法,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 另一方面,借鉴农村的保障方法,解决城镇居民保障不均衡问题。 内容创新: 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并重 不论城市和农村,物质层面的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和生活的需求,但是人还有一个更高层面的需求,就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人的心气不顺,社会就难以和谐,不和谐的社会,就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经济自然缺乏活力。 莱芜市实行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集中解决一批群众要求迫切,关系群众切身生活利益的问题。对涉及面广,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短期内无法全面解决的民生问题,本着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构建十大民生保障体系。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设计了养老、医疗、住房、就业、救助的五大保障体系;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设计了教育、文体两个保障体系;在公共安全需求方面,设计了环境、安全两个保障体系;在政治需求方面,涉及了民主权益保障体系,市里每年的重大事项都通过市长公开电话和新闻热线等征求群众意见,然后进行决策。 在民生保障目标的制度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序推进的原则,做到年度目标触手可及,远期目标清晰可见,形成了梯度推进的目标体系,使各级党政部门工作有重点,群众保障有预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