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村一品”:宜春创建和谐文化发展新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 09:06 中国经济时报
■杨建国苏炅本报记者曾业辉 “朝耕田畦,夜赋清溪,锦江唱晚,袁水相依。”扛犁躬耕的农民,也许并不缺乏浪漫的情怀;挑水、织布的农村妇女,更有一双剪纸、绘画的巧手。江西省宜春市地处赣西北地区,自古以来民间文化就相当活跃,傩舞、采茶戏、舞龙、古号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的农民摄影、农民版画更是全国闻名。 近年来,宜春市一方面紧抓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推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紧抓文化建设,利用赣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引导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由民间自发发展向有序的、有组织的、促和谐的方向发展,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经济良性互动,成为宜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两条重要主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目前,宜春正大力推进的“一村一品”构建和谐文化活动,正是上述发展主旨的生动体现和有益实践。 “五大文化”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 在实践过程中,宜春市提出了“五大文化”发展思路: 建设创业文化,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精神,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今年以来,宜春市以“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农村全面开展,通过树立典型、巡回报告等活动,充分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在农村金融的有效配合下,目前该市由农民创办的企业达48690家,吸收26.6万人就业,年创产值165亿元。 建设合作文化,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组织起来,将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与大生产、大市场对接。上高县的牧业合作社、渔业合作社;靖安县的果业合作社;高安市的蔬菜合作社;万载县的有机农产品协会和丰城的禽业合作社,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合作社已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信用共同体、抗风险共同体及发展现代农业共同体。目前,全市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03个,成员达15万人,带动非成员大户21万户。 建设科学文化,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六学”:学文化知识、学政策法律、学农业技术、学做工技能、学民间手艺、学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 建设道德文化,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实现乡风文明。 建设法制文化,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在产业发展方面,宜春市围绕粮油、棉麻、畜禽、果业、木竹加工、中药材、绿色食品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通过打造农业产业的“一村一品”来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和谐文化发展方面,宜春同样提出了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 文化方面打造“一村一品”,是基于宜春地区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高安采茶戏、万载傩舞到樟树“扁担剧”、丰城花鼓戏;从奉新干洲农民画、袁州南庙武术到袁州新坊版画、上高塔下剪纸;从宜丰桥西根雕、靖安中源竹雕到奉新干洲奇石;从丰城清溪农民诗社、袁州彬江农民书法协会,到靖安中源的“中华诗词之乡”、上高锦江的“全国农民摄影艺术之乡”……丰富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成为宜春打造“一村一品”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光有好的文化载体还不够,关键是要将和谐文化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才能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即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宜春市通过“两个结合”,逐步摸索出一套促进和谐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首先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目前,宜春共有“一村一品”产业基地532个,通过经济作物、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同样,在推进“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时,也在各类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使农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协作能力,让群众乐在一起、干到一块,通过文化的提升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其次是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农村文化主体变成经济实体。宜丰把根雕制作、兰花种植既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来发展,又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有300多农民从事根雕艺术,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高安市新街镇景贤贾村以“一村一品”活动为切入点,积极挖掘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饮食、宗教文化,组建腰鼓队、采茶剧团、古乐队、古号队、舞龙、舞狮队,精心打造江南古村文化旅游品牌。 目前,宜春共涌现出特色文化品牌392个,其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发展理念,亟待挖掘的文化资源潜质,有望使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