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施蛰存与鲁迅的书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2日 09:26 中国经济时报

  ■梅桑榆

  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晚报》副刊的编辑,寄给施蛰存先生一张印在明信片上的表格,要他填写两个栏目:一是眼下在读什么书,二是要介绍给青年的书。施蛰存先生在第二栏写下《庄子》和《文选》,并且加了注:“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这个简单得几乎不能称其为“单”的书单,遭到鲁迅先生的痛批,施先生被斥为“遗少群的一肢一节”、“洋场恶少”,并且引起一场要不要读中国书的论争。

  这场论争可谓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有些人谈到读书,仍要提及此事,并要引用鲁迅先生在《青年必读书》中“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一语,以证明中国书不须读,或读不得。其理由,不外是读中国书会中传统文化之毒,思想腐朽僵化,云云。有的人还要引用鲁迅此文中的另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年轻时,也是“不读中国书”的赞同者,并且猛读了多年的外国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面的扩大,我开始对鲁迅先生此说感到怀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人,还是要读中国书的。鲁迅先生不是也说“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吗?一个欲以作文为业而又不能作文的人,岂不是欲当

厨师而不会炒菜吗?要想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恐怕还是要读中国书。近来我读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的友谊》,发现鲁迅也为人开过书单,而且所列全是中国书,更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鲁迅这张书单,是1914年应许寿裳之请,开给他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长子的,且在书目后作了注:

  “计有功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辛文房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严可均《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丁福保《全上古……隋诗》(排印本);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胡应麟明人《少室山房笔丛》(广雅书局本,亦有石印本);《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世说新语》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抱朴子外篇》葛洪(有单行本,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论衡》王充(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今世说》王(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其实,即使不看这个书单,人们也都知道鲁迅先生曾博览中国书;看了这张书单,还会发现,鲁迅先生对他的友人,私下里也曾建议读中国书,而从先生所加的注,也可大略看出读中国书的作用。

  细思之,岂止欲从事写作的人要读中国书,不从事写作的人恐怕也要读中国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中国书,又怎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思想文化,怎能知道中国

传统文化孰优孰劣,与西方文化有何异同?有的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说得一团糟,但你若问他糟在哪里,他却说不出所以然;有的人把中国传统文化说得好得不得了,但你若问他好在哪里,他也说不出所以然;不过都是“矮人观场,随人说妍”,或是随波逐流,因上面提倡宏扬传统文化,跟着应声叫喊罢了。至于怎么宏扬,宏扬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东西,也照样说不出。这些人为何如此,我想恐怕是不读中国书或少读中国书的结果。而那些动辄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以证明中国书不须读,或读了就要中毒的人,也不过是不假思索,人云亦云而已。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