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国内GP要加紧修炼内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瑞士Partners Group高级副总裁曾祺林:

  国内GP要加紧修炼内功

  本报记者 杨杨 北京报道

  “趁着现在钱比较多,管理费比较多,赶紧利用这些钱去找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人来充实自己的团队。”Partners Group高级副总裁曾祺林说,只有这样,国内的很多GP(General Partners,一般合伙人,普遍都是基金的管理者)才能实现到VC(Venture Capital,创业投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融资,狭义指增长基金、并购基金等)的质的飞跃。

  Partners Group这家瑞士的

资产管理公司是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FOF),旗下管理超过20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80%资金投向广义PE领域,另外的20%则用于对冲基金(hedge fund)投资。2005年初,Partners

  Group筹集了第一只专注大中华区的投资基金,这只总额4000万美元的基金是鼎晖投资、弘毅投资、今日资本和软银中国的LP(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一般是投资人)。目前他们正在募集第二只8000万美元的大中华区投资基金。

  无论保守还是激进的投资人,谁都不能忽视中国

  《21世纪》:两年多前开始实际投资中国,当时怎么看这个市场的呢?当时的中国市场关于VC/PE领域的监管政策并不很确切。

  曾祺林: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得它成为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能忽视的一个市场。相对而言亚洲其他市场比如日本、澳大利亚都相对容易,它们的法律、监管体系和英美同出一辙,所以规则比较清晰,而中国的监管一直在变。

  对于投资人而言,关键问题就是怎么管理自己的风险。有些投资人比较保守,进中国就相对比较晚;而比较激进的就会先进来,但是前期所投的项目规模也比较小。

  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守的投资人就此放弃中国,他们选择把钱交给一些全球性的投资基金比如凯雷、TPG等做些投资。这些机构虽然没有专门的中国团队,但他们的全球团队也会在中国投些项目。外国投资人对它们比较放心,这些机构对品牌都特别在意。

  《21世纪》:那您怎么评价中国政府现有的对VC/PE的监管政策呢?去年9月8日出台的外资并购办法,对这个领域影响很大。

  曾祺林:在国内不缺资金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更倾向于保护产业。有一些行业政府还是要控制的,比如银行等都是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他们不想要外国人赚到那么多,韩国经济危机时,被迫卖掉了很多好的企业,因此政府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政府建议外资PE可以做小股东。那么即使赚钱,作为大股东也会赚的比外国投资人多。

  我们能够理解政府的苦心和做法。但认为这种保护短期可以,长期肯定不行。这几年中国公司单在国内销售就可以实现上市,但以后还是要面对来自世界性的竞争。比如联想收购IBM笔记本部门,这就意味着中国公司就要去学习如何管理海外的部门。买公司容易,管理和融合就比较难。中国很多管理阶层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不慢慢放开,中国公司会有问题。1980年代,日本到处买公司,一家日本公司买了一个美国公司,却没办法控制美国人。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做法。

  国内GP: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21世纪》:你们在投资时,会对什么样的GP感兴趣呢?本土机构对你们有吸引力吗?

  曾祺林:三五年前外国资金主要是跟海归合作;其它就是在外国团队里做过后来自己出来做的,比如今日资本以及CDH。现在本土基金中也有一部分是外国投资者的钱。

  最吸引投资人的,当然是业绩。对于投资人而言,会尽量选择本地人。因为本地人对当地市场了解比较深。开始时选择海归是没有办法,本地人没有经验也没有成绩给人看,这些人在美国有做投资的经验,外国投资者对他们比较有信心。

  目前大的外资LP还是不愿意投比较早期或者本土的基金。第一,外资机构的决策委员会一般都在国外,对本地市场的发展并不见得非常了解;其次本土机构的成绩还不很明显,虽然这一年多时间内,A股火爆使得可能的回报提高了,但他们还没有实现退出。但相信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LP喜欢投本土的基金。

  《21世纪》:像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这样的,会受到外资LP的青睐吗?

  曾祺林:当然我的意见不能代表所有人,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但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比较喜欢独立的,比如像今日资本或者像软银中国这样的,他们赚的钱都是自己的,而不像那些有政府靠山或者大集团出来的团队,要交很大一部分钱给它们的股东。这是我们在欧美的普遍做法,在亚洲也如此。

  我们认为,未来背靠政府或者大集团的VC/PE也会要剥离出来。因为如果维持这种状况,团队会比较不稳定:如果做得好,为什么要拿大部分给股东?VC/PE的投资和回报时间是很长的,投资3到5年后才会开始筹第二只基金。作为LP,我们不希望这些团队在投完第一只基金以后就散了,这样我们就还要去找第二个团队。大部分LP希望团队很稳定,可以持续性地投资,这样大家都会容易一点。对投资而言,团队是最难的。我们在做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时,一般会调查目标公司主要是谁在做投资,这个人还在不在?如果这个人不在了,这个团队的吸引力也就不那么大了。

  《21世纪》:那如何去评价一个GP是否好,是否有持续性地发展能力呢?

  曾祺林:中国的市场这两年以来上升很厉害,大部分基金都赚钱,因此很难分辨到底谁会比较好一点。在美国,判断一个基金、一个管理公司是否好,要过三到五个发展周期。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内,比大部分基金都做得好,那么肯定就是顶尖级的团队。通常而言,一个周期是5年,所以要过15年到20年才能看出来。这还要建立在团队一直在一起的前提下。但这两年国内团队变动非常厉害。新的基金进来中国,没有人所以就会挖人,也意味着业绩也要重新开始,因为做法不见得会一样。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现在虽然有几个公认做的好的,但现在还不到时候去评判哪个好。可能他们最初做得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激烈的竞争。

  严格说来,好的GP不单单要会挑选好的公司、好的商业模式,而且还要能直接帮助企业发展:企业缺什么他们去帮着“填空”,就是所谓的“价值创造”的过程。但目前中国大部分GP投的都是比较晚期的项目,可能他们很厉害能找到那家公司,但在valueadd方面没有做到什么。这是个不健康的过程。如果市场慢下来或者转向的话,就会出现如何去帮忙所投公司的问题。这三五年很多VC都没有碰到这类问题。比如保留一部分资金去支持其中的一部分公司,其中的一部分公司可能在危机来临之前还无法赚到一定的revenue去sustain自己。像阿里巴巴这样,它在2002年的时候差点死掉。当时纽约市场掉得很厉害,那么很多VC都受到影响,当时已经有很多外国资金投资在阿里巴巴了,有些VC说就不投了,后续资金就不来了。要不是其中几个特别有信心的支持它,它的资金链就会断掉了。国内的GP也要谨防出现这样的状况,比如说在国内投了50个项目,但是还没能退出,如果有什么问题出现,市场出现了改变,要挑选其中10家公司比较好的,继续支持它们。

  很多GP在中国,好像没有看得那么远。有钱就赶紧投,不必去请更多的人,因为人多了,分的钱就少了。但PE这个领域所要经历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目前市场还处在上升期,还没有经历过问题呢。所以还没到判断的时候。

  《21世纪》:那您是认为这个领域中存在泡沫了?GP们该如何应对呢?

  曾祺林:泡沫肯定是会出现的,因为资金太多了嘛。但有一些GP却晕了,有多少LP给钱,他们都照单全收。钱拿得多不见得是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投资方法、策略都要变化。比如以前每单只投500万,现在要3000万了,那该怎么去找项目?能否找到就是个问题。另外可能会承受压力,融入资金多意味着要跟别人去抢项目。早期公司没有人想做,但晚期大家都想做。哪些公司规模比较大、可能有100万左右的利润,其实大家都知道,问题就是谁能够说服大股东或者老板拿他们家的钱而已。这就是你们的本事了,大家都在竞争,就会把价格推高。这一两年,市场上有一些基金为了抢项目,价格不断往上抬。听到这样的故事就不太好了。

  泡沫是有的,项目也是有的,只是GP要更小心,心里要有个底线,不能受到压力就出更高的价钱。GP自己要有个预期,这个项目多久能有回报,回报大概是多少,如果不能在预计的时间内达到自己想要的回报,就不要单纯地去抢项目,宁愿把它让给别家。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