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打”出来的镇雄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9:26 中国经济时报

  ——云南省镇雄县新农村建设调查

  ■本报记者李坤李强

  西部贫困地区如何搞新农村建设,这一直是记者想探索的问题。近日,记者远赴云南省的国家级贫困县镇雄发现,这个以“劳务输出”闻名全国的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全县136万人口中就有近25万在县外打工。“劳务输出,资金输入”,分布于镇雄县28个乡镇的新农村全是外出打工“打”出来的,而且还“打”出了不同的特色。

  在外“打”天地,在家建新村

  国家级贫困县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辖28个乡镇,244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均耕地0.9亩,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曾有“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干闲”之说,农民如果不外出寻求易地就业,靠土地已经无法生存。

  如何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来开发,实施‘搬人工程’。”镇雄县分管劳务输出的副县长雷贤惠告诉记者。

  该县赤水源镇倮倘村小河村民小组,就是“打”出来的新农村典型。该村小组长沙祥华告诉记者,小河村现有117户452人,有劳动力231人,外出打工的有152人,每年每人按最低收入5000元计算,都有70多万元。“我们倮倘村因为人多地少,外出打工的要多点,大多去到广州、浙江、深圳等地,有钱了就寄回家修房子,慢慢地我们村的好房子就多起来了。”村民苏正宽介绍。

  而场坝镇的麻园村苏家田坝村民小组,则是一个打工与经济林果种植的混合型新农村。这个只有44户人家的小村,却有场坝镇最齐整的水泥平房和最为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青壮年男女在外打工挣钱,老弱人口在家看护种植的“红宝石”李子树。场坝镇党委书记朱恒辉给记者算了一盘账:今年苏家田坝的“红宝石”有50亩丰产,平均每亩2000元,50亩就有10万元;75个劳动力打工,每人每年6000元,就是45万元。全村合计55万元的收入,人均纯收入2696元。而我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200元。

  如果苏家田坝是混合型新农村的话,那么以勒镇庙埂村向家湾村民小组则是打工、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三者结合的复合式新农村。这个离县城有50多公里的小村,有67户303人。以勒镇镇长杨正坤告诉记者,全村有劳动力161人,有91人外出打工。现全村种有梨300亩,桃30亩,板栗70亩;2006年全村经济林果收入12万元;户均养猪3头以上,实现养殖收入15万元;91名劳动力的打工收入人均6000元就有54.6万元。合计81.6万元,人均纯收入2693元。

  农民打工建新房,政府引导建新村

  据镇雄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人员介绍,截止到2007年6月30日,全县共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34万人。其中,长期在外实现稳定就业的劳动力达24.12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仅今年1至6月,转移就业18800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99.68%。劳务创收达14.472亿元,仅从银行、

邮政等金融部门汇回县内资金达5.8亿元。农民日常经济开支中的72%属于劳务收入所得。

  农民打工有钱了盖新房,政府就主动加以引导和支持,建设新农村。镇雄县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吴学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县是从2006年开始搞新农村建设的,每个乡镇确定了一个示范点,主抓劳务输出、经济林果和畜牧业,结合各村的情况来培植产业,建设各有特色的新农村。”

  与目前云南省其他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每个村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投入相比,镇雄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与之相较相去甚远。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让群众唱主角,实现由‘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转变,鼓励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镇雄县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副县长朱启田表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